遥感图像处理复习题资料.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6
第一章 绪论
什么是遥感图像?遥感模拟图像与遥感数字图像有什么区别?
遥感图像,或称遥感像片,是各种传感器所获信息的产物,是遥感探测目标的信息载体。
数字图像是指被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的图像,是一种空间坐标和灰度均不连续的、用离散数学表示的图像,它属于不可见图像。
模拟图像(又称光学图像)是指空间坐标和明暗程度都连续变化的、计算机无法直接处理的图像,它属于可见图像。
区别:模拟图像连续可见,不便于用计算机处理,也不便于图像的储存、传输;数字图像不连续不可见。
图像处理学包括哪几个层次?各层次间有何区别和联系?
数字图像处理层次:①狭义的图像处理;②图像识别与分析;③图像理解。
区别:狭义的图像处理:主要在图像像素级上进行的,是低级处理,处理的数据量非常大,输入输出均为图像,是图像—图像的过程,如图像缩放、图像平滑、对比度增强;
图像识别与分析: 通过分割和特征提取把原来以像素描述的图像转变成比较简洁的非图形式的描述,是中级处理,输入图像,输出提取的特征,是图像—数值或符号的过程,如区域分割、边界检测;
图像理解: 根据较抽象的描述进行解析、判断、决策,其处理过程和方法与人类的思维推理有许多类似之处,是高级处理,输入为图像,输出为规则,是图像—描述及解释的过程,如无人驾驶,自动机器人、模式识别。
联系:随着抽象程度的提高,数据量是逐渐减少的。具体说来,原始图像数据经过一系列的处理过程,逐步转化为更有组织和用途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语义不断引入,操作对象也逐步发生变化。另外,高层操作对低层操作有指导作用,能提高低层操作的效能,完成复杂的任务。
图像处理学主要与哪些学科有关?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是地学、物理学、数学、心理学、电子学互相渗透的产物,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科学技术。它是建立在现代光电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信息论以及地学理论基础上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图像处理系统由哪些模块组成?各模块起何作用?
模块组成: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由图像输入,图像存储,图像输出,图像通信,图像处理和分析5个模块组成。
各模块作用:
图像输入模块:图像输入也称图像采集或图像数字化,它是利用图像采集设备(如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等)来获取数字图像,或通过数字化设备(如图像扫描仪)将要处理的连续图像转换成适于计算机处理的数字图像。
图像存储模块:主要用来存储图像信息。
图像输出模块:将处理前后的图像显示出来或将处理结果永久保存。
图像通信模块:对图像信息进行传输或通信。
图像处理与分析模块:包括处理算法、实现软件和数字计算机,以完成图像信息处理的所有功能。
什么是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它包括哪些内容?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是对遥感图像进行一系列的操作,以求达到预期目的的技术。
遥感图像处理可分为两类:
遥感图像光学处理:利用光学、照相和电子学的方法对遥感模拟图像(照片、底片)进行处理;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利用计算机对遥感数字图像进行一系列操作,从而获得某种预期结果的技术。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内容
(一)图像转换 (2种含义:模数之间的转换及实现特征提取的转换)
(二)数字图像校正
(三)数字图像增强
(四)多源信息复合
(五)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解译处理
图像数字化包括哪两个过程?采样和量化对数字化图像质量有何影响?
两个过程:
抽样:把时间上和空间上连续的图像转换为离散的抽样点,即象素。
量化:将抽样后所得的连续的象素值离散化为整数值。
对数字化图像质量的影响:
抽样间隔越大,所得图像像素数越少,图像空间分辨率越低,质量越差。反之图像质量好,但数据量大。
量化等级越多(灰度级数越多),所得图像层次越丰富,灰度分辨率越高,质量越好,但数据量大。反之,图像质量差,会出现假轮廓现象,但数据量小。
第二章:遥感数字图像的几何处理
遥感图像的几何变形误差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静态误差:在成像过程中,传感器相对于地球表面呈静止状态时所具有的各种变形误差;
动态误差:主要是由于在成像过程中地球的旋转所造成的图像变形误差。
内部误差——由于传感器自身的性能、技术指标偏离标
静态误差 称数值所造成的,它随传感器的结构不同而异,误差较小。
外部误差——传感器本身处在正常工作的条件下,由传感器以外的各因素所造成的误差。例如传感器的外方位(位置、姿态)变化、传感介质的不均匀、地球曲率、地形起伏等因素所引起的变形误差等。
传感器成像几何形态带来的变形
全景投影变形
斜距投影变形
传感器外方位因素变化的影响
地球起伏的而影响
地球曲率的影响
大气折射的影响
地球自转的影响
遥感数字图像几何纠正的一般过程包括哪些?像素灰度重采样有哪些方法?各有何特点?
(1)准备工作。包括影像数据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