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系统化整体护理对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doc

发布:2018-01-27约3.84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系统化整体护理对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孙彩凤(江苏省赣榆县人民医院 222100)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对尿激酶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并应用护理程序进行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及评价。结果 本组16例被判定血管再通!再通率为80%其中在AMI发生2h为87.5%。2-6h内接受溶栓再通75%(9/12),4例未通患者其中2例为下壁梗死,2例为广泛前壁梗死,1例病情趋恶化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把护理重点放在减轻心肌缺血和缺氧上,通过止痛、吸氧和心电监护等一系列的适时、合理护理,为AMI患者的溶栓治疗成功赢得了宝贵时间。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尿激酶溶栓 整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0-0091-02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部分心肌严重持久性缺血而发生的局部坏死。随着对冠心病抢救治疗知识的增加,使急性期的死亡率大大降低.首次发生心肌梗死接受溶栓的病人预后明显改善,院内死亡率下降约为5%,出院后1年内死亡率小于3%。首发心梗存活的病人,在随后的10年内每年有2%的人发生心衰,一旦出现心衰的症状和体征,预后很差,5年的存活率小于50%[1]。由此可见AMI的治疗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这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护理人员要具备娴熟的基础护理操作技能、过硬的专科护理技术、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专业化的心理疏导能力,积极配合医生尽快给予患者急救治疗。 1.临床资料 本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42-70岁,平均58.6岁。本组均符合AMI的相关诊断标准。梗死部位:下壁8例,下壁并后壁1例,前间壁5例,前壁并高侧壁3例,广泛前壁3例。其中广泛前壁心梗并严重心衰2例。 2.治疗要点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要争分夺秒,尽量缩短入院治疗到溶栓的时间是治疗的关键,国际、国内资料确定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为6h。但AMI后2h,尤其是1h以内,是再灌注的“黄金时间”,如果能在这段时间内实现心肌水平的再灌注,挽救的心肌数量和生命数量是最多的[2]。此组患者完善相关检查给予阿斯匹林300mg口服后,尿激酶150mg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30min内滴完,溶栓开始后12h起给予低分子肝素纳5000单位皮下注射,q12h,连用5天,阿司匹林300mg口服继续每日一次,出院后继续服用,口服卡托普利12.5mg Bid以防心室重构。 3.护理 3.1.溶栓前的护理 AMI患者急性心肌梗梗死时胸痛程度剧烈,有濒死感,往往使患者产生恐惧心理,加上对相关医学知识缺乏了解认识,患者往往均表现出焦虑、烦燥不安,负性情绪使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3]。护理人员可采用诱导、暗示、说教、举出救治成功的病倒,耐心细致地做好安慰工作,使患者了解疾病的诊治和注意事项,减少患者焦虑,消除患者恐惧心理,给予心理支持,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早期溶栓治疗的必要性、优越性、迫切性和有关风险。以娴熟的护理技术打消患者的不安情绪。遵医嘱给予心电监护,鼻导管吸氧4l/min,完善溶栓前的相关检查:血小板、出凝血时间、血常规、血型、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等。积极配合医生尽快进行溶栓治疗。 3.2.溶栓中的护理 溶栓容易造成出血,所以要求护士做到静脉穿刺无误,因为使用尿激酶剂量大、滴速快,在静脉滴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寒战、发热、皮疹等过敏反应,观察有无皮肤粘膜、消化道出血倾向。心电监护观察心电图波形的动态变化及有无心律失常,观察溶栓再通的指标:①胸痛自输入溶栓剂后2h基本缓解或完全消失。②心电图抬高的ST段在输入溶栓剂后2h内迅速回降落gt;50%。③输注溶栓剂后2h内出现短暂再灌注性心律失常。④血清MB-CK酶峰值提前,在发病后14h内[4]。准备好急救药物如:止痛剂,强心利尿剂,升压药,抗心律失常药。和抢救器,做到抢救时有条不紊。 3.3.溶栓后的护理 溶栓后30min、60min、24h、7d时,每日测凝血酶原时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因溶栓后殘存血栓的促凝作用导致纤溶后的高凝状态,近期内很容易发生再梗塞,溶栓还可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以溶栓治疗后4h内发生率最高。因此,护士必须熟悉心电图变化及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图形,及时发现心律、心率的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