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重点分析总结针对性习题训练第三章~第四章.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体系构建]
[考纲点击]
1.牛顿运动定律、牛顿定律的应用 (Ⅱ)
2.超重和失重 (Ⅰ)
3.单位制 (Ⅰ)
实验四: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复习指导]
1.对本章知识的考查常以“运动模型”为载体考查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其中重点是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考查。题型有选择、计算、实验等,难度中等或中等偏上。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掌握理想化的物理分析方法。
3.熟练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及运用超失重的知识定性分析一些力学现象。
4.综合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规律分析、解决多阶段(过程)的运动问题。
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意义:
①指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②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惯性
(1)定义: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2)特点:惯性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的性质,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无关。
(3)量度: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
1.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
(1)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一种性质,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的大小无关。
(2)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则反映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的运动规律。
2.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
(1)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物体不受外力时的状态,而物体不受力的情形是不存在的,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
(2)牛顿第一定律明确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1.下列对运动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静止
B.伽利略认为如果完全排除空气的阻力,所有的物体将下落得同样快
C.牛顿认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D.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推论出,若没有摩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其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解析:选BCD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选项A的说法不对,B、C、D正确。
牛顿第三定律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另一个物体一定同时对这个物体也施加了力。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内容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3.意义
建立了相互作用物体之间的联系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相互依赖关系。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比较:
四
同
同大小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必定大小相等
同直线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定在同一条直线上
同性质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定是同一性质的力
同存在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三
不
同
不同向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方向相反
不同点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力的作用点不同
不同效果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两个物体上的作用效果不同
三
无
关
与物体的种类无关
与相互作用的两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与是否与另外的物体相互作用无关
(2)应用牛顿第三定律应注意的问题:
①定律中的“总是”说明对于任何物体,在任何条件下牛顿第三定律都是成立的。
②牛顿第三定律说明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中,若一个产生或消失,则另一个必然同时产生或消失,否则就违背了“相互关系”。
(3)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比较:
对应名称
比较内容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一对平衡力
不
同
点
受力物体
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依赖关系
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相互依存,不可单独存在
无依赖关系,撤除一个,另一个可依然存在,只是不再平衡
叠加性
两力作用效果不可抵消,不可叠加,不可求合力
两力作用效果可相互抵消,可叠加,可求合力,合力为零
力的
性质
一定是同性质的力
可以是同性质的力,也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
相
同
点
大小方向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2011·浙江高考)如图3-1-1所示,甲、乙两人在冰面上“拔河”。两人中间位置处有一分界线,约定先使对方过分界线者为赢。若绳子质量不计,冰面可看成光滑,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3-1-1
A.甲对绳的拉力与绳对甲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B.甲对绳的拉力与乙对绳的拉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若甲的质量比乙大,则甲能赢得“拔河”比赛的胜利
D.若乙收绳的速度比甲快,则乙能赢得“拔河”比赛的胜利
解析:选C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甲对绳的拉力与绳对甲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选项A错;因为甲和乙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