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经穴与奇穴.ppt

发布:2018-01-02约1.31万字共32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经穴与奇穴;十分荣幸有机会与大家互相学习;一、督脉 经脉循行 体内:起于小腹内,出会阴,支脉入络脑。 体表:从会阴沿骶、腰、背、项正中上头顶,下前额,经鼻柱,止于上唇内。;腧穴 本经共28穴: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定位: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 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作用:通腑消痔,宁神止痛。 主治:泄泻,便血,便秘,痔 疾,癫狂, 痫证,腰 脊、尾骶部疼痛。 应用:痔疮配二白、阴陵泉、上 巨虚;脱肛、痔疮配百会 (灸)。 操作: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 行刺入0.8~1寸。不宜直 刺,以免伤及直肠。;腰阳关;命门;至阳;;大椎 ;哑门;;【操作】 伏案正坐位或俯卧位,使头微前倾,项部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针感为局部胀痛。深部刺及脊髓时,可有触电感向四肢放散。可灸。;风府;百会;;定 位:仰靠坐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 1/3交点处。 功 用:醒神开窍、通经活络 主 治:神志疾患:休克,昏厥,癔病,精神分裂 症,抽搐,小儿惊风。 头面疾患:中风口噤,口眼歪斜,面肿唇动,鼻塞鼻 衄。鼻炎,龋齿痛,面神经炎,面神经痉 挛。 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疾患:腰背强痛,闪挫腰痛。急性 腰扭伤。 操 作: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按切); 不灸。 ;;督脉小结;2.取穴要点 尾骨端与肛门连线中点取长强; 第四、二腰椎棘突下取腰阳关、命门; 第七颈椎棘突下取大椎; 后发际正中直上半寸、一寸取哑门、风府; 两耳尖连线中点取百会; 人中沟上、中1/3交界取水沟。 ;3.主治要点 主治要点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疾病。 4.操作要点 长强斜刺,与骶骨平行; 命门、大椎向上斜刺; 哑门、风府直刺或向下斜刺,注意针刺方向和深度; 百会平刺 水沟向上斜刺。;二、任脉;腧穴 本经共有24个腧穴: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 ;天突;操作:先直刺0.2~0.3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后方刺入1~1.5寸。本穴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和深度,以防刺伤肺和血管。 ;廉泉;;承浆;任脉小结;3.主治要点 下腹部腧穴治下焦病:中极治膀胱病,关元、气海治肝、肾、大肠及妇科病,且治回阳救逆治虚证。 上腹部腧穴治中焦病:中脘治脾胃病。 胸部腧穴治上焦病:咳喘,胸痛,噎膈;膻中兼治乳病;天突兼利咽喉。 颈部颏部腧穴治局部疾病:廉泉治舌咽病;承浆治口腔病。;4.操作要点 腹部腧穴妊娠禁针; 膻中平刺; 天突向胸骨后方斜刺; 廉泉向舌根斜刺。 ;三、手太阴肺经 经脉循行 体内: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返循胃口,上膈属肺。 体表:从胸前壁外上方,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止于拇指桡侧端。支脉从腕后到食指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 腧穴 本经共11个穴,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中府;尺泽 ;作用:清肺降气,和肠舒筋。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潮热,咽喉肿痛,胸部 胀满,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应用: 肺系病——咳嗽、气喘配肺俞。 咽喉肿痛配少商。 咯血配鱼际。 急症 —— 吐泻配委中。(点刺放血) 外经病——肘臂挛痛配曲池。 操作:直刺0.5~1.2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孔最;作用:降气止血。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肘臂 挛痛,痔疮。 应用: 肺系病——咯血配曲泽、肺俞。 哮喘孔最温针配定喘、天突、丰隆。 外经病——肘臂挛痛配曲池。 操作:直刺0.5-1寸。;列缺(八脉交会穴之一);作用:祛风宣肺,通络止痛。 主治: 咳嗽,气喘,咽喉痛,半身不遂,口眼歪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