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一般论述类文章的阅读方法教学设计》.doc

发布:2016-12-30约7.59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一般论述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姓名 孔会省 工作单位 赵县职教中心 年级学科 高中语文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针对高考必考题,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如何在考试15分钟内完成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对文章思路的把握,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对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 二、教学目标 1、微观方面:让学生在熟练掌握选项中的错题规律的同时,搜索信息所在区间 ,细致比对分析。 2、宏观方面:对文章整体内容要明确,对每段段意要清楚。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刚步入高三的学生,开始了各知识点的综合复习,对于一般论述类文章的阅读方法,还不是特别有条理,而且这类文章往往难懂,又不吸引人,所以也造成了学生不愿意读,不好好读的情况。本节课的集中讲解,寻求解题突破口,最终通过小组合作,大家共同找到解题规律,应该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解答一般论述类文章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是阅读,那么最痛苦的事情是? (“读不懂”,有学生这样回答。非常符合问题设置的回答)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将最痛苦的事情转化成最快乐的事情,让我们一起走进一般论述类文章! 【学法指导】我先给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一般论述类文章:它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科学的文章。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语言学、美学、考古学等等很多学科。但是,请注意,考试的目的并不是让我们弄清楚这些学科的本身,而是运用语文学科做题技巧和方法,来完成阅读理解的任务。只要我们把握规律,是可以化难为易,化痛苦为快乐的! 二、1、找2名同学上黑板写出一般论述类文章选项中错题形式。 混淆时态 以偏概全 绝对化 主次颠倒 颠倒是非 无中生有 偷换概念 不成因果 复合型错误 点评:写的快又好,说明记得很扎实!(鼓励) 2、提问一般论述类文章做题思路。 学生回答 A审好题干 B搜索信息区间 C比照分析 D记准错题规律 三、下面就请各个小组把分析的精华分享给大家。(过程略写) 选择题设错的规律 混淆时态 【教师点拨】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如: 例1(2013?山东卷)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小组代表回答】 选项错误属于混淆时态,即把“未然”转述为“已然”,这一点是我们小组共同认知。 对语段思路的把握 语段的意思是中国艺术追求静寒的境界,虽然世界永远充满龌龊与清洁的角逐,但中国人把清清世界、朗朗乾坤当作一中思想、一中审美追求。 设误项故意混淆时态,把文中的“未然”,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转述为“已然”,即“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把握语段内容: 本段主要陈述的对象是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 我们需要给文段分层: 第一层什么是静寒境界?____宁静而渊澄,这是中国人的文化追求。 第二层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因此中国人才不断追求静寒境界。选项中说“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是一种理想追求。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对文章结构学会分析,并训练学生快速归纳段意来理解语段内容。 2、以偏概全 【教师点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如: 例2(2013?山东卷)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选项:它体现这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小组代表回答】 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我们要锁定信息区间,“全部内容”夸大乐“永恒的宁静”在中国艺术追求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