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经济法.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经济法部门的形成与发展 讲授:单飞跃 中国经济法部门的形成与发展 现代经济法的产生标志 现代经济法产生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市场经济时期,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法律产物。经济法产生之初的直接目的就是对不正当竞争及垄断行为进行调整和控制,其产生意义在于对传统法律调整功能的不足给予必要补充。现代经济法的产生标志为1889年加拿大的《禁止限制性贸易的合并法》和1890年美国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 中国经济法部门的形成与发展 ◆ 中国是当今世界唯一以立法宣言的形式确认经济法是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国家。 ◆ 1979年“经济法”一词进入立法者的视野 “经济法”一词在中国立法场合中首次出现,应追溯至1979年6月举行的五届人大二次会议。该次会议上,叶剑英在开幕词中提出:“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们还需要有各种经济法”,彭真在《关于七个法律草案的说明》中提出:“我们还要经过系统的调查研究,陆续制定各种经济法和其他法律”。 ◆ 2011年,全国人大正式确立经济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部门法地位。 中国经济法部门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经济法部门的形成与发展轨迹 二、中国经济法部门的形成特征 三、重大立法事件对中国经济法部门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中国经济法部门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经济法部门的形成与发展轨迹: 以经济立法为主线,从“经济法规→经济法规体系→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经济法”渐次推进而形成。 中国经济法部门的形成与发展 以经济立法为主线 ——重要法律、政策、文件、规范中关于经济立法的表述 中国经济法部门的形成与发展 1、1979年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关于七个法律草案的说明》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要陆续制定各种经济法和其他法律,使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完备起来。 2、1980年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今后随着经济的调整和体制改革工作的进展,需要进一步加强经济立法工作,特别是工厂法、合同法等。 3、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准则需要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4、“七五”计划(1986年-1990年):健全经济立法和监督,建立经济信息网络,逐步调整政府经济管理机构。 5、“八五”计划(1991年-1995年):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经济法规体系,使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有法可依。 中国经济法部门的形成与发展 6、1993年《宪法修正案》: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 7、“九五”计划(1996年-2000年):加快经济立法。做到改革决策、发展决策与立法决策紧密结合,并把经济立法放在重要位置,用法律引导、推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8、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9、“十五”计划(2001年-2005年):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重点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体系。 10、“十一五”规划(2006年-2010年):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市场主体、市场交易、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中国经济法部门的形成与发展 11、“十二五”规划(2011年-2015年):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重点加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以及政府自身建设等方面的立法。 12、2011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继续加强经济领域立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完善民事商事法律制度;适应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要求,完善预算管理、财政转移支付、金融风险控制、税收等方面的法律制度,特别是加强税收立法;完善规范国家管理和调控经济活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法律制度。 中国经济法部门的形成与发展 “经济法规→经济法规体系→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经济法”渐次推进 中国经济法部门的形成与发展 (一)用历史阶段划分的方法进行分析,1979年至1992年这一时期可以被视为“制定经济法规”和“建立经济法规体系”的中国经济法初步形成阶段。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