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大总结..doc

发布:2017-01-19约7.61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大总结 宋光明 万全的准备是胜利之因,祝大家顺利通过司法考试! 网上互动答疑地址: /sifakaoshipeixun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 1、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的法治思想 宝贵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法学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法与经济的关系、法的本质、人权、人民主权、人的自由和解放、法律权威和法的职能经典论述。 (2)列宁的法治思想:列宁主义的法治理论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法治实践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开启了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道路 (3)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法治思想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的法治思想 2、中国传统法律思想 (文化资源) 民为邦本、公正执法、以法治国、礼法并用等合理成分 3、西方法治思想 (有益借鉴) 人民主权论、基本人权论、权力制约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至上论等。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四次创新: 1、第一代领导集体: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第二代领导集体: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用法律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死刑不能废除;一手抓建设和改革,一手抓法制;一国两制构想法律化,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3、第三代领导集体: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第四代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践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 八个方面: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实现了领导干部职务和政治生活的法治化转变;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人权得到可靠法律保障;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法治环境不断改善;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得到加强。 (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作用 1、一切立法活动的先导;(立法) 2、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思想基础;(执法) 3、司法机关坚持正确方向,实现司法公正的思想保障;(司法) 4、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导引;(文化) 5、发展法学教育、繁荣法学研究的重要保障。(教育)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三者统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 依法治国的统一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结构 根本要求: 党的事业至上、 人民利益至上、 宪法和法律至上 (统一) 要求法律人具有 政治性 人民性 法律性(专业性) (统一) 要求司法判决讲究 政治效果 社会效果 法律效果 (统一) 最终的根本标准 首要的基本标准 根本原则 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 (统一) 重要内容: 依法治国 执法为民 公平正义 服务大局 党的领导 (核心内容) (本质要求) (价值追求) (重要使命) (根本保证) 法律约束权力保障公民权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以人为本、保障人权、文明执法 思想、政治、组织领导 政治基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重要保障: 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 注意: 一、如何理解三个至上,对三者统一、三个至上、三性、三个效果如何有机统一的把握是关键,对大家做论述题有帮助 1、坚持党的事业至上,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三个代表。党的事业就是维护、发展人民利益,忠诚于党的事业就是人民利益至上。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人民利益就是宪法和法律的最高价值,要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宪法和法律至上就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