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标记法的南设得兰群岛水域南极磷虾摄食研究-海洋科学专业论文.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上海海
上海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上海海洋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我恪守学术道德,崇尚严谨学风。所呈交的学位论 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 已经明确注明和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及成果的内容。论文为本人亲自撰写,我对所写 的内容负责,并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上海海洋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本人授权上海海洋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 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保密 □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版权书。
不保密□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基于生物标记法的南设得兰群岛水域南极磷虾摄食研究
摘要
南极海域具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如鲸鱼、企鹅、海豹等,但其最丰富的生 物资源是南极磷虾,南极磷虾的生物量极具潜力,是各国重视的渔业捕捞对象,主 要分布在南极大西洋扇区,特别是南设得兰群岛、南奥克尼群岛以及南乔治亚群岛 水域,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威德尔海区的南极磷虾资源也比较丰富。作为南极海洋 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其一方面为南极地区顶级捕食者——企鹅、鲸鱼和海豹 等的捕食对象,同时也摄食浮游植物和其他浮游生物。
尽管多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均投入了大量的努力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但目前为止,南极磷虾摄食的研究仍较为缺乏。本研究主要通过 2012-2014 年我国 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执行期间收集的样本,对南设得兰群岛南极磷虾 的基础生物学进行了研究,并基于生物标记法(脂肪酸标记法和稳定同位素分析法) 对南设得兰群岛水域南极磷虾食性进行研究,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南极磷虾摄食生 态学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南极海洋生态系统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通过海上观察员利用试管置入超低温冰箱中冷冻保存运回实验室的单个南极 磷虾样本,在实验室中解冻后,测量南极磷虾个体的体长、体重、性别等数据,并
以此分析南极磷虾的体长、体重分布及体长-体重关系、性比等生物学特性,以期
为后续的食性分析提供基础信息。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
(1)体长范围为 36.4~57.64mm,平均体长为 45.24±5.26mm。体重范围为 0.2376~1.3415g,平均体重为 0.6082±0.28g。
(2)体长与体重关系为??= (4 × 10?7)???3.7404,雌雄个体体长与体重之间的
关系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垂直分布主要出现在 15~55m 水层,占总体的 83.24%。
(4)雌雄比为 1:1.31。各体长组的南极磷虾性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5)南极磷虾的脂肪酸主要有 8 种,分别为 C16:0、C14:0、C18:1N9c、C16:1、 C20:5N3、C22:6N3、C20:2、C18:2N6c,其中 C16:0 的含量最高,C20:5N3 和 C22:6N3
占总脂肪酸含量的 26.49%。63%以上的南极磷虾组中 Σ16/Σ18 比值均大于 2,
C20:5N3/C22:6N3 比值均大于 1,且 C16:1 含量较高,说明在南极磷虾摄食中,对 硅藻的 摄食占明显优势。 C22:6N3 含量 较高,约占 6.41% ~ 13.61% , 而 C20:5N3/C22:6N3 比值并不小于 1,可见南极磷虾对鞭毛藻类有一定摄食。南极磷
I
虾脂肪酸中 C20:1+C22:1 的含量约占总脂肪酸的 2.16%,并含较高量的 C22:6N3,
揭示了南极磷虾对桡足类的摄食,并具有一定的肉食性。C20:4N6 被认为是大型藻 类的特征脂肪酸,本研究中只有少量南极磷虾组含有 C20:4N6,且含量极少,表明 南极磷虾很少摄食大型藻类,这可能与南极磷虾的摄食选择性有关。可见,在南极 磷虾的食物中,硅藻占优,其次为鞭毛藻及桡足类,摄食少量浮游细菌,表现出一 定的肉食性,很少摄食大型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