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诗两首教学案[定稿].doc

发布:2017-04-02约2.65万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4.古诗两首 主备学校:官塘中心小学 审核:宝塔路片区五年级语文组 课型:阅读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两首古诗,都是出自宋朝诗人,写的都是西湖,而且都是六月里的西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景色的赞赏之意。 3.感悟西湖六月美丽景色,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体悟作者对友人的眷恋。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歌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PPT 【资料链接】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哲理。 2、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的诗人。奸相当国时,他曾家居十五年不出,一生力主抗金,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四大家”。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杨诗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在当时称为“杨诚斋体”。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者仅为其中一部分。部分诗文关心时政,反映民间疾苦,较为真切。杨万里一生爱国,但始终不得重用,忧愤而死,享年80岁。著有《诚斋集》。 3、林子方是杨万里的朋友,曾担任直阁秘书(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的文官,可以说是皇帝的秘书)。当时任秘书少监、太子侍读的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则不这么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劝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第一课时 评价: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的意思,能说出诗的大意。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景色的赞赏之意。 2、感受夏日西湖的自然美,领悟诗人“以景寄情”的表达手法。 【预习导学】 1、先大声朗读古诗三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家长评价 2、解释字意 醉书:______________ 翻墨:______________ 未:______________ 白雨:______________ 跳珠:______________ 卷地:______________ 水如天:______________ 遮:______________ 写两首赞美西湖的诗句 《 》 《 》 _____代 作者________ _____代 作者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