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管理会计》第四章 产品成本核算的其他方法.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节 作业成本法 0、作业成本法的定义 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 ,ABC)也称ABC法,是一种以作业为间接成本的分配中介、以成本动因为间接成本分配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是一种通过对作业活动的追踪发现成本产生的作业动因,对成本的发生追根溯源和动态反映的成本计量系统。 一、作业成本法产生的背景 (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 1.社会需求的变化 2.高新技术革命的出现 (二)企业经营管理的变化 1.适时生产系统(Just in time ,JIT)企业供、产、销的各个环节,尽可能实现“零存货”(zero inventory) * 2.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 全面质量管理是这样一种观念,它要求消除不能增加产品价值的一切浪费、缺陷和作业。“零缺陷”(zero defect) 3.经营环境与方式变化对产品成本及其计量的影响 传统成本计算系统的局限性,其具体表现为: 第一,用产品成本中比重越来越小的直接人工分配比重越来越大的制造费用。 第二,无法分配越来越多与工时不相关的作业费用,如质量检验、试验和机器调整准备费用等。 第三,忽略不同批量产品实际耗费的差异。 另外,新产品的开发和定价对成本信息的准确性要求更高,因此采用新思路和方法更客观、更合理、更有依据地分配间接成本、确定产品成本信息就成为管理会计的迫切任务了。 * 第四节 作业成本法 二、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与特征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论是成本动因理论:强调按照作业 资源 成本对象原理对作业的消耗的实际情况进行分配,找到最合适的成本动因,并尽可能直接分配,也就是符合“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 作业成本法是建立在“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的基本假设之下。根据这样的假设,作业成本法的核算原理可以概括为: 1.依据不同成本动因分别设置成本库(Cost Pool); 2.分别以各种产品所耗费的作业量分摊其在该成本库中的作业成本; 3.汇总各种产品的作业总成本,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 第四节 作业成本法 * 第四节 作业成本法 (二)作业成本法的主要特征 1.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间接的间接成本分配方法 2.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求本溯源的间接成本分配方法 3.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紧密结合的方法 三、作业成本法的意义 1.作业成本计算可为适时生产和全面质量管理提供经济依据 2.作业成本法有利于完善企业的预算控制与业绩评价 3.作业成本法满足战略管理的需要 * 第四节 作业成本法 * 四、作业成本法的计算程序 (一)作业成本法的要素 1.资源 物料 设备 能源 人工 被消耗 2.作业 单位水平作业 批别水平作业 产品水平作业 支持水平作业 被消耗 3.成本对象 市场类 生产类 4.成本动因 隐蔽性 相关性 适用性 可计量性 被消耗的对象 是资源的消耗者又被成本对象所消耗 是资源的最终消耗者、成本的最终承担者 是被消耗的资源向作业与成本对象归集的依据 第四节 作业成本法 1.资源 资源是支持作业的成本、费用来源,是一定期间为了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而发生的各类成本、费用项目,或者是作业执行过程中需要花费的代价。企业的各种资源确定以后,要为每类资源设立资源库,将一定会计期间所消耗的各类资源成本归集到各相应的资源库中去。 资源就是指各项费用的总和。制造行业中典型的资源项目有: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与动力费用、工资及福利费、折旧费、办公费、修理费、运输费等。在作业成本核算中,与某项作业直接相关的资源应该直接计入该项作业,但若某一资源支持多种作业,就应当使用资源动因将资源分配计入各项相应的作业中。 * 第四节 作业成本法 2.作业 作业(Activity)是企业为某一目的而进行的耗费资源的活动。 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或者生产过程的每道工序都可以视为一项作业。 根据企业业务的层次和范围,可将作业分为以下四类: (1)单位作业(Unit Activity)。即使单位产品或服务受益的作业。此种作业的成本一般与产品产量或销量成正比例变动。该类常见的作业如加工零件、对每件产品进行的检验等。 (2)批作业(Batch Activity)。是使一批产品受益的作业,作业的成本与产品的批次数量成正比。该类常见的作业如设备调试作业、生产准备作业等。 * 第四节 作业成本法 (3)产品作业(Product Activity),是使某种产品的每个单位都受益的作业。这种作业中成本与产品的种类成正比例变动,如对每一种产品进行工艺设计、编制材料清单、为个别产品提供技术支持等。例如产品工艺设计作业、零件数控代码编制等,都是产品水平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