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工学结合”模式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转变教学观念。要通过重构实践教学内容、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等措施,加快实践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
关键词:“工学结合”模式;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意见还指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以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把握“工学结合”的内涵,开展“工学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当前高职高专院校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对“工学结合”模式的解读
“工学结合”是在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实践与不断学习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出的关系我国高职教育未来能否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先进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工学结合”究竟如何结合和怎么结合,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环境和工作环境相结合。建立和企业生产相同或相似的教学环境,包括职业素质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2)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相结合。按照就业岗位确定培养目标。(3)教学内容和工作任务相结合。按照就业岗位群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核心工作知识和技能选定教学内容。(4)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相结合。围绕工作过程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工作相联系。(5)教师队伍与企业专家队伍相结合。学校教师理论扎实、接受新技术快的特点和企业专家实践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特点结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6)教育资源与企业经营相结合。学校应积极为企业开展人力资源培训和技术开发,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使企业在“工学结合”得到切实的收益,从而提高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同时,通过为企业提供培训和技术开发服务,可以加强教师对企业生产实际、新知识、新技术的跟踪学习和掌握,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工学结合”的内涵就是基于生产的学习和基于学习的生产,不仅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更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学科性教育的本质属性,“工学结合”体现了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思想,要求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建设等各个方面和企业的需求保持一致,把企业需求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学校站在企业的角度按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教学改革。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
近年来,经过一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的努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从教材和教学形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一些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学生实习基地,也聘请了若干企业一线高级管理人员做兼职教师,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但是,日前,就我们对于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10所高职院校进行调研的数据显示,大多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不满意。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方式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表现在,教学内容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教学目标还不够贴合工作岗位需求,教学方法方式陈旧,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明显的提高。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
1.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就业导向作用。转变观念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课程改革的前提。在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基本形成了我国高职教育基本模式,即“理论+实践”,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两重性,突出了人才培养的应用性。但是,目前仍存在着质量不高、专业发展不均衡、尚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情况。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等很多方面还沿用着学科式的教育模式,在教学组织和考核等方面还采用着传统方式,教师及管理人员对职业教育的理解不够,教学方法不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为此管理人员、教师等各方面的人员必须转变观念,认真学习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充分认识“工学结合”是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的关键和切入点,真正把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贯彻到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自己的特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人员与专业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须从学生的能力培养着手,提高实践教学学时数。近几年尽管我国高职院校重视了实践教学环节,据调查统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学时数比已有大幅提高,一些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学时数已超出了理论教学学时数,但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如在美国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