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考点教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名词解释
1.Pterion: (翼点) 位于颞窝内颧弓中点上方二横指(或3.5~4cm)处,是额、顶、颞和蝶骨大翼4骨相交处所形成的“H”形骨缝,此处骨质菲薄,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易骨折,骨折易损伤血管形成硬膜外血肿。
2. 颧弓:由颞骨的颧突和颧骨的颞突共同组成,全长均可触及.其上缘相当于端脑半球颞叶前端的下缘;其下缘与下颌切迹间的半月形中点,为咬肌神经封闭及上、下颌神经阻滞麻醉进针点。
3.腮腺床: 腮腺的深面与茎突诸肌及深部血管神经相邻,这些血管神经包括颈内动、静脉,舌咽、迷走、副及舌下神经,它们共同形成腮腺床,紧贴腮腺深面,并借茎突与位于其浅面的颈外动脉分开。
4.下颌后静脉: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传入腮腺,汇合成下颌后静脉,在颈外动脉的浅面下行,分为前后二支,穿出腮腺。前支与面静脉汇合,注入颈内静脉;后支与耳后静脉合成颈外静脉。
5.颞下窝:以颧弓以下、上颌骨体后方和下颌支内侧的不规则空间。其内侧以翼突为界,并经翼突与上颌骨之间的翼上颌裂通向翼腭窝。颞下窝内容纳咀嚼肌和面深部的血管神经。
6.翼静脉丛:位于翼内肌和翼外肌之间,由上颌动脉及其分支的伴行静脉组成,其输出静脉为上颌静脉。该丛除于面静脉由交通外,还可通过卵圆孔及破裂空的导静脉与海绵窦相连。
7.咬肌间隙:位于咬肌深部与下颌支上部之间的狭隙,咬肌的血管神经即通过下颌切迹穿入此隙,从深面进入咬肌。
翼下颌间隙: 位于下颌支内侧骨壁与翼内肌外侧面之间。前界为颞肌及颊肌;后为腮腺鞘;上为翼外肌的下缘;下为翼内肌附着于下颌支处;呈底在上、尖向下的三角形。此间隙中有从颅底卵圆孔出颅之下颌神经分支及下牙槽动、静脉穿过,借蜂窝组织与相邻的颞下、颞、颊、颌下、舌下、咽旁、咬肌诸间隙相通;经颅底血管、神经还可通入颅内。
9.帽状腱膜:前连枕额肌的额腹,后连枕腹,两侧逐渐变薄,接续颞筋膜。头皮裂伤伴有帽状腱膜横向断裂,因枕额肌收缩,创口开裂较大,缝合头皮时将腱膜仔细缝合,减少皮肤张力,有利于创口愈合。
10.腱膜下间隙:位于帽状腱膜与骨膜之间的薄曾疏松结缔组织。此隙范围较广,前至眶上缘,后达上项线。此层移动性大,头皮撕脱伤也多延此层分离。
11.颞筋膜:上方附着于上颞线,向下分为深、浅两层,浅层附着于颧弓的外面,深层附着于颧弓的内面。
12.颞深间隙: 位于颞肌与颞窝之间
13.蝶鞍: 蝶鞍 位于 HYPERLINK /view/406556.htm \t _blank 颅中窝正中部、 HYPERLINK /view/374264.htm \t _blank 蝶骨体上方;形似马鞍状;包括垂体窝、鞍结节、中床突、交叉前沟、视神经管、前床突、鞍背和后床突等结构。
14.海绵窦: 是位于蝶鞍两侧 HYPERLINK /view/763290.htm \t _blank 硬脑膜的内侧脑膜与外侧骨内膜层间不规则的腔隙,左右各一。由于海绵窦内有许多包有内皮的纤维小梁, 将其腔隙分隔成许多相互交通的小腔,使之状如海绵而得名
15.小脑幕: 分隔大脑与小脑的结缔组织,呈近似水平位。前方凹陷,为中脑经过。上面中线连于大脑镰(分隔大脑左右半球)。两翼略向下贴于颅骨内侧,在外边看来大致位于眼角与耳尖的水平面上。
1.颈动脉结节:即第六颈椎横突前结节,颈总动脉行其前方。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平环状软骨弓向后压迫,可阻断颈总动脉血流。2.神经点:颈丛皮神经浅出颈筋膜的集中点,约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是颈部皮神经阻滞麻醉部位。3.颈腋管:椎前筋膜向下外方包绕腋血管及臂丛,形成腋鞘。4.颈动脉窦: HYPERLINK /view/1457676.htm \t _blank 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其管壁的外膜下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末梢膨大,在电镜下呈若干层的椭圆形结构,一般称为 HYPERLINK /view/1307545.htm \t _blank 压力感受器,与血压调节功能有关。5.甲状腺悬韧带:气管前筋膜形成 HYPERLINK /view/27809.htm \t _blank 甲状腺鞘,在侧叶内侧和峡部后面与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以及气管软骨环的软骨膜愈着并增厚,形成甲状腺悬韧带,将甲状腺固定于喉及气管壁上;因此,吞咽时,甲状腺可随喉上、下移动,为判断是否甲状腺肿大的依据之一。6.甲状腺囊鞘间隙:气管前筋膜包绕 HYPERLINK /view/27809.htm \t _blank 甲状腺形成 HYPERLINK /view/27809.htm \t _blank 甲状腺鞘,又称甲状腺假被膜,而甲状腺的外膜称真被膜,即纤维囊,二者之间为囊鞘间隙。7.Sibson筋膜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