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道德典.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0.1.1我心目中的道德典范
授课人:王震
班级:
教学方法:案例法
教学手段:案例材料、黑板
教学时间:
教学课时:1课时
学 法:熟悉教材、历史文化累积
课后记:
一资料准备
二师生互动
1请学生把教材P104页和资料(附件二)中涉及的人物写在黑板上,并写出该人生身上闪光的品格。
教师分别给予指导。
2这人人物身上的特点在当今是否依然有大家效法的必要性?
学生回答,教师予以评价。
3理论学习并板书
道德:作为政治学观点认为它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美好高尚的品德凡是可以给一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东西,包括攻击,力量,勇气,自信等,是至善至纯至高人性的结晶。中华民族的道德典范由中国人民优良革命传统和优良思想作风构成。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相融合的产物,形成于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它具有激励民族内在动力的作用和社会道德教育与示范的功能老子
(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 曾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一九七三年,马王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给几千年来的老学研究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光明。帛书《老子》有甲乙两种版本,皆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尤其乙本在两篇后分别有“德”“道”二字明确分出篇名。这使得自魏晋以来被误名为《道德经》,及颠倒《德篇》与《道篇》编排次序的事实真相大白。在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老子《老子*德道经》,多以《德篇》为上篇,《道经》为下篇,不分章,与今天流传的《道德经》上下二卷(《道经》在前,《德经》在後,并分为八十一章)次序不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银雀山竹简和马王堆帛书《老子、德道经》为汉文帝二十年(公元168年)以前的版本,比敦煌本早八九百年,也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可见《老子、德道经》以“德”、“道”分上下是战国以来的旧传,符合老子淳德归道、全德复道的本意。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从目前所承认的人性来说,道德即对事物负责,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
源
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见,“道”是人关于世界的看法,应属于世界观的范畴基本解释
1. [morals;ethics]∶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作为校长,他要求在学校里保持高的道德标准和礼貌规矩
2. [moral]∶合乎道德的
3.“道”是道理,事物的规律。“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道德:事物的规律是顺应自然。
详细解释
1. 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