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课堂实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WORD文档 下载可编辑
专业技术 资料分享
《角的度量》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37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经历量角器形成的过程,认识量角器的结构,初步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的需要,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度角的表象。
3.积极参与量角的学习活动,在探究量角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实践中产生发现数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量角器形成的过程,认识量角器的结构,初步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应用量角器进行度量角的大小时,如何确保量角器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一、创设生活情境,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三个不同坡度的滑梯,提出问题:比较三个角的大小。
二、分析解决问题的条件,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构建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对滑梯进行选择,说理由。
直接观察大小。
比较三个角的大小,经历量角器的生成。 具体大多少,学生提出:需要产生一个测量的标准。
比较三个角的大小,经历量角器的生成。
测量麻烦,进行改进。
测量中工具不够精细,继续改进。
测量中不断产生需求,完善内外圈刻度,创造出完整的量角器
三、拓展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量课始三个角的大小,总结量角方法。
2.首尾呼应,介绍滑梯中角选择的科学性及生活中角度数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设计一改传统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在一个个的认知冲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亲身经历了制作量角器的过程,并在制作的过程中初步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验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学生真心感悟,亲生体验到的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他们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这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玩过滑梯吗?老师这里有3个滑梯,你喜欢玩哪个滑梯?为什么?
生1:我选择3号,因为它很刺激。
生2:我选择2号,因为它挺平稳,比较安全。
教师:同学们说的刺激和平缓,是针对滑梯的“坡度”来说的,滑梯的“坡度”指的就是滑梯面与地面形成的夹角。(教师指着屏幕,课件出示1号滑梯的夹角。接着再出2、3号角)
【设计意图:激趣引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二、研究探索,完善量角器
1.用“观察法”比较角的大小
师问:这里的三个角,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学生回答:3号角最大,1号角最小。
2.用“标准角”比较角的大小
师:∠2与∠1相比……(学生:∠2大)
∠2比∠1大多少呢?
生1:∠2比∠1大一点儿。
生2:∠2比∠1大一半儿。
……
师:大家用自己的方法估计了一下,但是答案都不统一,到底∠2比∠1大多少呢?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1 ∠2
生:可以用量角器量一量。
师:这位同学选择了一个专门测量角的工具——量角器,那么,量角器是怎么生成的,又该怎样使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一下。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我们量角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板书:标准)来量角的。我这儿有些这样的小角,咱们用它作为标准来量∠1和∠2的大小可以吗?
【设计意图:确定标准,为后面细化标准做铺垫。】
生:可以。
师:现在我们来摆摆看,是这样吗?(教师操作,故意摆错,询问学生怎样摆。以此强调:摆这些角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生:小角的顶点对着∠1的顶点,小角的边对着∠1的一条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点重合,边重合”
教师操作摆∠1。(操作过程要给人麻烦的感觉)
师:,哎呀,终于摆完了。这个摆角的过程怎么样?
生:太麻烦了!
师:怎么麻烦?
生:得一点一点的调。
师:是啊,还得一点一点的调,特别麻烦。现在看∠1里有几个这样的小角?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摆一摆∠2。(课件演示∠2的拼摆)看∠2里有几个这样的小角?
生:∠2里有3个这样的小角。
师:以小角为标准,∠2比∠1多几个小角?
生:多1个小角。
师:请把话说完整。
生:以小角为标准,∠2比∠1多1个小角.
师:以小角为标准来测量、比较∠1和∠2的大小,结论更为准确。
3.生成18等分的量角工具
师:现在∠2我们摆了3个小角,如果有一个更大的角,我们还这样一个一个一个(配手势)的摆吗?有什么办法让这些小角使用起来方便呢?
生:把这些小角拼粘在一起。
师:这个办法怎么样?
生:好。
师:我们来看,∠1的两个小角粘起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