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料广州非医学院校大学生院前急救知识掌握现状调查.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非医学院校大学生院前急救培训的现状
1. 公共突发事件频发,而大学生及民众自救和互救能力相当薄弱,亟待提高。
中国每年发生伤害事件七千万人次,其中一百九十万人终身致残,八十万人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10%。交通事故、火灾、溺水、空难、中毒、暴力等伤害事件,已经成为中国一至三十岁年龄段人群的第一死因。大学生发生意外伤害的程度较高[1-5l,最近几年接连发生的几起高校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震惊全国,如:南京“触电门”事件;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学生宿舍楼发生的重大火灾事件;学生猝死事件更是屡屡发生。
然而,近几年多项针对大学生的调查表明[6-10] :大学生急救知识严重匮乏,亟待提高。目前在校大学生自救互救意识、知识和能力的现状非常值得担忧,当他们面对意外伤害事件时,基本表现是“不作为”或“乱作为”。面对意外伤害时他们甚至采用一些错误伤病处理办法,如烫伤后选择使用牙膏涂沫烫伤部位;扭伤后即刻选择按摩、热敷;对于怀疑脊柱损伤的伤者实施错误的搬运,包括一人报腋一人抬脚,随便搬抬或使用软担架等。北京市急救中心的调查[11]显示, 大学生对于止血、包扎、晕倒和火灾正确处理的知晓率分别为58.66%、45.51%、54.28%和21.09%。
相关调查[1,7,8,12]显示大学生们渴望学习一些急救技能,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医疗知识;认为学习并利用几种急救技能不但能进行自我保护,在紧急情况下对他人也有很大帮助。大学生没有参加急救技能培训的原因主要是不知道哪里有类似的课程,而学习太紧张、找不到免费培训的地方是第二、三位原因。如果大学开设免费的急救技能培训班,大部分同学表示愿意去参加该类急救技能的培训。说明相关部门对大学生开展急救技能培训的工作非常不够。
2. 国外院前急救培训的现状
目前院前急救培训在欧美许多国家都得到了积极推行。美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院前急救培训体系, 并通过法律、法规对院前急救培训的培训机构、时间、内容等做了明确规定和要求。早在1966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即开始提倡在公众中普及心肺复苏术[13]。美国规定[14]警察、司机、消防员、大中学校师生都必须接受心肺复苏等院前急救培训,同时要求社会公众院前急救知识的普及率要达1/3以上。美国院前急救培训的考试标准是根据美国国家医疗救护员注册处的标准制定的,此标准作为美国46个州确立使用认证水平的惟一依据[15]。
在美国第一目击者称为被认证的第一急救目击者[16] ;第一急救目击者需经过40~60h的院前急救培训,能熟练应对院前救护的紧急情况[17]。美国交通部通过红十字会组织为公众提供8小时的基础救护培训。美国红十字会每年培训约12万人, 美国心脏协会每年培训约550万人[18]。美国现已培训了约7000万第一目击者[28]。
瑞典于1983年开始公众的院前急救培训;目前有45%的公众参加过院前急救培训[20]。在瑞典,红十字会承担院前急救培训工作,每年培训约5.8万人。瑞典全国使用统一的教材和应急手册,所有的救援人员都必须经过规范化的院前急救培训[21]。
英国政府十分注重对公民、警察进行急救知识培训,使全民都掌握一定的急救技能。英国国家健康服务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于1998年提出的21世纪健康策略行动,推荐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均接受院前培训[22]。同时英国政府规定凡从事抢救工作的人员都必须受过12周的急救专业培训。
澳大利亚认为社区急救知识培训和志愿者培训是提高急救能力的关键,志愿者必须接受10小时左右的院前急救培训[23],在澳大利亚接受过培训的公众占总人口的50%。日本大阪地区内196所高中除16所外,均进行了急救知识普及教育,一般为2~4学时,内容包括心肺复苏术、止血等[24]。新加坡接受过卫生救护知识培训的人数占总人口的1/5,悉尼为1/20。
3. 我国国内院前急救培训现状
与国外情况有所不同,我国院前急救知识培训起步较晚,我国公众的急救知识普及率甚至不超过1%。2001年,红十字总会、教育部、公安部等15个部委办联合颁发《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广泛深入开展救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院前急救培训基地、扩大培训范围、提高急救知识普及率的目标。
目前,全国各地已加大急救知识的培训力度。红十字会和急救中心两个机构均已对警察、消防、保安等特殊人群开始培训,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均已率先实施。江苏省昆山市还将卫生救护培训普及率列入健康城市的指标体系中。北京市要求参加奥运会的志愿者必须经过急救技能的培训,北京市民接受院前急救培训的比例达到1/80,但也只有不到1万人拥有急救员证书。北京市的十八个区县红十字会目前均开展了救护培训工作,市内多个行业纷纷参加急救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如北京市保安服务总公司为参加奥运会安保工作的8万名保安进行了奥运安保专项院前急救培训,以提高整个保安队伍的急救素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