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四课----古代中国经济政策.ppt

发布:2018-05-09约5.46千字共3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史料二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导读 史料反映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并利用国家法令打击商人。 讲史料 史料三 康熙时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海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 导读 史料表明清政府严格管理手工业,限制出口,抑制工商业的发展。 讲史料 (2014.天津高考,节选) 史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持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练史料 答案 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 2)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3)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1)指出史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史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练史料 (2)指出史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 (2)指出史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 答案 1)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 2)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 3)举措: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 探究 史料(2013.浙江高考,节选)下表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练史料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史料,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答案 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 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 探究 专卖制度 官营手工业 “海禁” “闭关锁国” 阻碍 阻碍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课堂小结 “重农抑商” “海禁” * * * * * * * * * * *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知识点三 练出高分 主干梳理 知识点四: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主题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练出高分 深化探究 主题二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练出高分 深化探究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 影响; 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材料一:农业为“本业” ,商业为“末业” —战国 材料二:“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算缗” 、“告缗” 。 —汉 材料四:“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商 人贩卖货物必须取得路引 ,否则“重则身……”, 承担名目繁多的商税。     —明 材料五:海禁很严,前期仅四口通商后只有广州一处。—清 材料三:秦统一六国后,制定统一的度量衡标准推行到全国。 —汉 思考:以上五段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国那些哪些经济现象,通过这些现象可总结出古代中国推行了哪些经济政策? 实施“海禁”政策 严格管理对外贸易 重视对工商业的管理 秦朝统一度量衡 商人受到歧视 重农抑商 视农业为“本业” 视商业为“末业” 推行的经济政策 反映的经济现象 “军无粮食则亡,无辎重则亡,无委积则亡。” ——《孙子·军争篇》 春秋战国战争相当频繁,粮食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保证。 “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今以草茅之地,徕三晋之民,而使之事本。……此其损敌也,与战胜同实,而秦得之以为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