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十章-2细胞骨架.ppt

发布:2018-05-12约2.69千字共6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二)IF的装配 ①两个单体形成超螺旋二聚体; ②两个二聚体反向平行组装成四聚体; ③四聚体组成原纤维; ④8根原纤维组成IF。 装配特点:无极性,与温度和蛋白浓度无关,不需要ATP、GTP或结合蛋白的辅助。 两个单体形成超螺旋二聚体 两个二聚体反向平行组装成四聚体 四聚体组成原纤维 功能: 使中间纤维交联成束、成网, 把中间纤维交联到质膜或其它骨架成分上 已知约15种左右,分别与特定IF结合,如:flanggrin、Plectin、Ankyrin 特点:具有细胞特异性 四、IF的结合蛋白 IFAP 五. 中间纤维的功能 1 中间纤维对细胞核有固定作用 2 细胞内物质运输作用 3 参与细胞分裂活动 4 参与信息传递活动 胞质骨架三种组分的比较 试述细胞骨架的结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作为色素颗粒运输轨道 分子马达蛋白:介导细胞内物质沿细胞骨架运输的一类蛋白。有动力蛋白和驱动蛋白两类。 动力蛋白 驱动蛋白 (1)驱动蛋白:是一类微管激活的ATP酶可沿微管从负极向正极移动。 (2)动力蛋白:是一类微管激活的ATP酶可沿微管从正极向负极移动。 3、 参与中心粒、纤毛和鞭毛的形成 鞭毛的结构 4、参与染色体的运动、调节细胞分裂 第三节 中间纤维 第三节 中间纤维 直径10nm左右,介于微丝和微管之间,故名。 IF是最稳定的细胞骨架成分,主要起支撑作用。 IF在细胞中围绕着细胞核分布,成束成网,并扩展到细胞质膜,与质膜相连结 具有组织特异性,通常一种细胞含有一种IF,少数含2种以上。 二、结构与装配 (一)结构 由螺旋化杆状区,以及两端非螺旋化的球形头(N端)尾(C端)部构成。 具有两个螺旋区,每个分为A、B两个亚区。 第十章 细胞骨架(2) 微丝,又叫肌动蛋白纤维,是由肌动蛋白构成的两股螺旋形成的细丝,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 微管,是由微管蛋白单体构成的基本组件形成的中空的管状结构。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 中间纤维,又叫中间丝,粗细位于微丝和肌球蛋白粗丝之间,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是三种骨架系统中结构最为复杂的一种 第二节 微管(microtubule) 一、微管的形态 中空圆筒状,外径25nm,内15nm,大多数微管壁由13条原纤维包围而成。每条原纤维又由α、β微管蛋白首尾相连。 特性 具有极性, -极在中心粒,+极指向质膜; +极的最外端是β,-极最外端是α球蛋白; 具有踏车行为; 多数微管通过动态组装/去组装实现功能; 秋水仙素、长春花碱、紫杉酚可破坏微管功能。 1 微管蛋白:? Tubulin α tubulin β ?? tubulin γ 存在于微管组织中(MTOCs)即PCM,对微管的形成和微管极性的确定有重要作用 。 二 、微管的化学组成 主要功能: ①促进微管组装; ②增加微管稳定性; ③促进微管聚集成束。 微管结合蛋白P211 微管相关蛋白MAP 微管聚合蛋白Tau 三、微管的类型 1、单管(13) 细胞质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不稳定 2、二联管(A、B 23) 主要分布于纤毛和鞭毛 稳定 3、三联管(A、B、C 33) 主要分布于中心粒和鞭 毛、纤毛的基体中 稳定 二联管 三联管 单管 (一)微管组装的过程 1、成核期 2、延长期 3、稳定期 四、微管的组装与解聚 成核期 (一)微管的动力学特征 由α和β异二聚体构成的微管其两个末端的结构和动力学特性不同 β亚单位暴露的一端(+)能较快生长。 α亚单位暴露的另一端(-)生长较慢。 在细胞内,微管的负端靠近中心体,位于细胞中心,而正端则位于细胞质周围。 (二)踏车模型(treadmilling model) 在微管组装达到稳定态时,微管正端持续加入新的二聚体与微管负端持续减去已组装的二聚体达到一种平衡,并且需要GTP水解供给能量来维持这一平衡 稳定期 ? ? ? ? ? ? ? ? ? ? ? ? ? ? 踏车现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踏 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