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模块 经治史 第十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总结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历史 历史 单元总结 通史坐标 问题整合 学科素养 史学争鸣 通史坐标 强化时间 把握趋势 问题整合 中西对比 阶段特征 中西对比:美国罗斯福新政、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点。 (1)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3)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不是哪一种意识形态所独有的生产方式 启示 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人民的生活从温饱向基本小康的转变 巩固了工农联盟,有利于经济恢复,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严重破坏,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结果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国家干预经济 特点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依照国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创举 在无产阶级掌握经济命脉的条件下,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恢复国民经济 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实施缓和矛盾,恢复经济的措施 性质 先农业后工业,全面改革,逐步开放 以农业为核心,涉及工业、流通、分配等领域 以工业为核心,涉及金融、农业、社会福利等领域 内容 改革开放前,“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国家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亟待转移 新经济政策实施前国内外敌人进攻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出现了经济和政治危机 新政前美国遭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阶级矛盾尖锐,经济受损严重 背景 不 同 点 (1)背景: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2)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内容: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4)结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同点 中国改革开放 苏俄(联)新经济政策 美国罗斯福新政 学科素养 突破方法 提升素养 ——通史综合 【典型例题】 (2015年北京文综,37,节选)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 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 【思维过程】 1.明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理解二战前英国对世界的影响、二战后美国对世界的影响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 2.析设问: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侧面体现了近代以来英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其中的历史原因可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分析。 3.联所学:18世纪中后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技术和经济领域确立了主导地位,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对外商贸活动不断扩大;二战后使用英语的美国凭借强大的实力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经济霸主,众多国际组织均以美国为核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及文化的交流。 答案:(2)原因:英语由单一民族语言演变为国际通用语言,是近代以来英美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政治:英国通过殖民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政治优势。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经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技术和经济领域确立了主导地位,成为“世界工厂”。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和技术领域的主导者。 文化:英语文化首先在英属殖民地传播,并逐渐扩展到全球。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强化了英语文化的优势地位。 【方法讲解】 强化通史意识一直是近几年高考非选择题命题的重点,而在新课标教材以专题形式表述的背景下,考生普遍缺乏通史意识,时间观念淡薄,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综合联系能力不够,解答通史类试题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1)确定试题主题:通史类试题大都有一个主题,所设计的材料大都围绕着这一主题。因此,确定试题的主题是解题的关键一步。主题一般与社会热点相联系,隐性考查社会热点问题。 (2)解答注意事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军事等角度考虑,综合三个必修模块的知识,不能局限于某一专题模块,注意思维的发散性。 (3)答案关键要点:从具体的答案表述来说,关键是要点齐全,点到为止,表述文字简明扼要。 【针对训练】 (2015年山东文综,38,节选)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 北宋东京(开封)内城平面示意图 材料二 生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