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土地制度变迁对土地利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doc

发布:2017-03-31约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制度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摘要: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材料,土地制度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制度的基础,它不但影响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还关系到城乡差距及全社会的协调与稳定。因此,研究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了解与土地相关的经济现象和制度运行的经济原因对于推动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具有重要的意义。伴随着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推进,我国也将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在这一历史发展进程中,我国现存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二元社会结构成为现代化进程的巨大阻碍,这一阻碍又以“三农”问题的形式凸现出来。 关键词:土地制度 改革 经济 社会 现代化 农业 正文:新中国成立后,顺应不同历史时期的现实需要,进行了一系列农地制度重大改革和创新。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带来了建国初期农业生产的高速增长。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从互助组逐步发展成立初级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土地所有制得以确立。人民公社制度对农村经济产生了严重破坏。家庭承包责任制重新确立了家庭自主经营的基础地位,实现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固有的农民土地产权残缺现象,导致农业生产在经历短期快速增长之后逐渐放缓。建立现代农地产权制度的关键是确权和完善土地要素市场。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长期维持着土地私有制的基本形态,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所有权与极其分散的租佃关系并存的格局。封建土地制度严重束缚了农业生产力,造成旧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停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不仅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而且顺应土地改革、社会主义过渡、人民公社、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客观现实需要,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和创新。历史经验表明,土地制度变革常常成为引发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动因和前导[1]。时至今天,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系统梳理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反思历次变革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今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