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水驱理论基础.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水驱油理论基础 §4.1 饱和度分布 §4.2 平面一维流动的产量公式 §4.3 面积波及系数 §4.4 油层纵向非均质性 §4.5 体积波及系数 §4.6 各种井网的注水量 二、两相区渗流阻力对产量的影响 井排见水前,产量公式为: 在水驱油过程中,水驱前缘不断向前推进,则产量或井排压力也将随时间而变化。 §4.2 平面一维流动的产量公式 ⊙总阻力中, ⊙可求两相区压力分布,两相区任一截面上的压力为: 其中: §4.3 面积波及系数 一、油水接触面的移动距离和水淹角 图4-9 直线含油边界向一口井收缩 §4.3 面积波及系数 二、不同井网的面积波及系数 井网类型 流度比 含水率 图4-10 各种井网的油水接触面 (a) 五点系统;(b)七点系统; (c)行列注水系统 * * 油藏工程基础 主要内容 ●实际水驱油田中,油水性质(粘度、密度、润湿性等)的差别是存在的,其中油水粘度的差别尤为明显,因此,在分析水驱油问题时必须考虑油水间性质的差别。这样实际水驱油田中,油水共存、同时渗流是更普遍的问题,单相渗流只在局部区域内出现。 ●本章主要研究油水两相渗流时饱和度的分布、产量公式、波及系数、地层非均质性等。 §4.1 饱和度分布 一、水驱油方式 供给边界 排液道 单向活塞式水驱油 ◆活塞式水驱油:认为水驱油时,油水接触面始终垂直于流线,并均匀地向生产井排推进,水渗入油区后,将孔隙中可以流动的油全部驱走。这种驱油方式称为活塞式水驱油。 (以单向流为例) ﹡均质、水平、等厚地层; ﹡流体为不可压缩流体; ﹡不考虑油水密度差别; ﹡考虑油水粘度差别。 供给边缘到生产井排之间分为两个渗流区域:纯水区和纯油区。 油 供给边界 排液道 单向非活塞式水驱油 ◆非活塞式水驱油:在实际油田中,由于岩层微观非均质性、油水性质的差异以及毛管力现象,水渗入油区后,不可能把能流动的油全部驱走,出现了一个油水两相同时混合流动的两相渗流区。这种驱油方式称为非活塞式水驱油。 供给边缘到生产井排之间分为三个渗流区域:纯水区、油水两相渗流区和纯油区。 水 油 水+油 §4.1 饱和度分布 二、分流量方程(任一过流断面上的含水率方程) 1.分流量方程的推导 ◆地层中任一过流断面上的含水率定义为: 供给边界 排液道 单向渗流模型 ●考虑重力和毛管力,单向流时的油相运动方程为: §4.1 饱和度分布 而: 所以: 即: 同理得水相的运动方程为: ●将油水相运动方程变形为: 两式相减得: 即: 其中: ① ●又: 代入①式得: 或: 也可写为: 其中: 考虑重力和毛管力影响的分相流量方程 ⊙可用来计算储层中水饱和度已知的过流断面含水率。 ⊙ *忽略毛管力和重力影响的分流方程: 2.分流量方程的讨论 ①如果水驱油在等温下进行,那么油和水的粘度具有固定的值,含水率的变化主要受相对渗透率的影响,而相对渗透率是含水饱和度的函数,所以,含水率是通过相对渗透率联系的含水饱和度的函数。即: ②对于某一地层(相对渗透率曲线一定),过流断面上含水率的大小取决于油水粘度比 ,粘度比越小,含水率越高,所以提高水的粘度(注稠化水)或降低油的粘度可以改善开发效果。 图4-1 不同油水粘度比下含水与饱和度的关系 *重力对含水率的影响: 油 水 水驱油方向 ① 重力作用减小含水率; ② 重力作用增大含水率; *毛管力的影响: 毛管力曲线 饱和度分布曲线 三、两相渗流区中含水饱和度的分布 供给边界 排液道 单向非活塞式水驱油 水 油 水+油 含水饱和度分布曲线 实验表明:两相区含水饱和度分布曲线如图所示,其中: §4.1 饱和度分布 ⊙两相区含水饱和度分布特点: 供给边界 排液道 ①在两相区前缘处,含水饱和度曲线突然降落,含水饱和度曲线的这种变化称为“跃变”; ②随着水进一步渗入油区,两相区逐步扩大,两相区任一过流断面上含水饱和度逐渐增加; ③两相区前缘含水饱和度不随时间而变,基本保持为定值; ④对同一岩层,油水粘度比越大,油水前缘含水饱和度越小,在进入油区的累积水量一定的条件下,油水粘度比越大,形成两相区的范围越大。 1.等饱和度面移动方程(贝克莱-列维尔特方程) 单向流微元体 而: 所以有: 即: 又对某一含水饱和度取全微分: ① 则有 代入① 式得: 等饱和度面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