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级第四章对流传热理论基础与工程.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传热学补课安排
补课时间:
2016年6月16日(周四),5、6节
补课地点:
西环202
传热学考试安排
考试时间:
2016年6月26日(周日),14:30-16:30
考试地点:
石工14级1-3班:南教301
题目类型(估计):
简答分析题:40%;计算题:60%
注意:带学生证、计算器等
答疑:周5、6白天及周日上午,工科楼D219
第4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与工程计算
4.1 概述
4.2 对流传热问题的数学描述
4.3 对流传热边界层简介
4.4 对流传热实验研究的理论基础
4.5 管槽内强迫对流传热的实验关联式
4.6 外部强迫对流传热的实验关联式(不要求)
4.7 自然对流传热
4.8 凝结与沸腾传热(不要求)
4.1 概述
4.1.1 牛顿冷却定律
4.1.2 对流传热过程的影响因素
4.1.3 对流传热的分类
返回
对流传热:
对流传热量的计算(牛顿冷却公式):
对面积为A的接触面:
式中:
tm为换热面积A上的平均温差。约定q及总是取正值,因此t及tm也总是取正值.
h为换热面积A上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对应有表面上某一位置处的局部表面传热系数hx
4.1.1 牛顿冷却定律
流体流过固体壁面时,流体与固体间所发生热量交换的现象
对单位面积接触面:
研究对流传热问题的关键和难点是确定公式中的表面传热系数h.
对流传热的机理
对流传热是由流体宏观流动所产生的热量转移(热对流)以及流体中分子的微观热运动所产生的热量转移(热传导)联合作用的结果。即: 对流传热 = 热对流 + 热传导
注意“对流传热”和“热对流”概念的区别及联系。
对流传热过程的规律要比单纯的热传导过程的规律复杂。
返回
4.1.2 对流传热过程的影响因素
解决对流传热问题的关键是确定表面传热系数h。影响对流传热过程表面传热系数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流体流动因素,(强制还是自然,层流还是湍流)
(2)流体的物理性质(密度、比热容、导热系数、粘度,对于自然对流还有体积膨胀系数)
(3)换热面的几何因素(表面形状、大小、与流体运动方向的相对位置及换热表面的表面状态)
(4)流体有无相变及流体介质的构成(多相流)等
返回
4.1.3 对流传热的分类
由前面分析可知,影响对流传热过程表面传热系数的因素很多,并且规律很复杂,因此不可能找到一个统一的表面传热系数的计算公式(理论或经验)能把各种复杂因素都考虑进去。
在对流传热研究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首先把对各种对流传热问题按主要影响因素分门别类,然后再对各种具体类别的对流传热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得出其表面传热系数的计算公式。
目前常用的对流传热分类方法如下图所示。
对流传热的分类树
无相变
有相变
强制对流
自然对流
混合对流
内部流动
外部流动
圆管内强制对流传热
其它形状截面管道内强制对流传热
外掠平板对流传热
外掠单根圆管对流传热
外掠圆管管束对流传热
外掠其它形状柱体对流传热
射流冲击对流传热
大空间自然对流传热
有限空间自然对流传热
沸腾传热
凝结传热
大容器沸腾
管内沸腾
管外凝结
管内凝结
主要分类依据:有无相变(有相变的话,凝结还是沸腾);流动起因,强制还是自然对流;换热表面几何因素,内部还是外部(外部的话,横掠还是纵掠)。
对于每种类型,处于层流还是湍流流态时,对流传热规律也不同。
注意:流体种类不是分类的依据(流体种类影响在Pr数中考虑);
本书不涉及非稳态对流传热问题。
表中的各种典型对流传热情况的表面传热系数的量级应当记住!!!
返回
4.2 对流传热问题的数学描述
4.2.1 对流传热微分方程式
返回
4.2.1 对流传热微分方程式
分析法和数值法得到的直接结果是流体的温度分布,但我们一般需要的是表面传热系数。两者之间有何关系?
当粘性流体流过壁面时,在贴近壁面处存在一个静止的极薄的流体层(流体力学中的无滑移边界条件)。如图所示。
壁面与流体的热量传递必须要穿过该静止薄层。很显然,热量穿过该薄层的传递方式只有导热一种方式(忽略辐射),而不可能有热对流。
由于两式相等,故有:
整理得:
对流传热过程中,壁面与流体的对流传热量应当等于贴壁处流体薄层的导热量。不妨假定twtf,则:
对流传热量:
通过静止薄层导热量:
上式建立了流体温度场和表面传热系数之间的关系,也称为“对流传热微分方程式”,需要记住。(公式对流体被加热或被冷却均成立)
注意:它和书中式4-25的“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用来描述流体压力、速度和温度分布的方程组)是不同的概念。
对流传热微分方程式和导热问题的第三类边界条件形式上有些类似,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两点:h是已知还是未知,导热系数是流体的还是固体的
局部表面传热系数和平均表面传热系数
求解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