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关于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和对策分析.doc

发布:2018-10-04约3.15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和对策分析   [摘要]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迅速发展,大学毕业生近几年来数量剧增,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甚至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基本趋向市场化,价格机制在就业市场中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也逐渐凸现。本文重要在对我国当前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介绍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问题 分析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目前,大学生对就业信心不足,对就业形势表示不乐观、就业形势堪忧的比例相对增加很多。大学生就业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结构性矛盾突出,在期望薪酬上仍高于企业对其期望。   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比较严峻。一方面,国家整体的就业形势不佳,形成的劳动力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明显过剩。加入WTO以后,由于发展大工业和高新科技产业所导致的高投资、高增长、低劳动力使用的趋势,造成中国经济的就业弹性系数降低到0.1左右的水平,比同等水平发展中国家低一半以上。另一方面,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推行,中国大学生的供给呈现高速增长,年增长率在近几年达到20%~40%左右。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严重不对称,大学毕业生失业情况越来越严峻。同时,大学生失业率有上升趋势,据统计,大学生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仅为20%。   大学生就业现状表现为:社会需求变化加剧,供需结构性矛盾增强;“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共存;“挤占效应”突出;就业成本增加等。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用多维视角审视大学生就业难的   现象,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高校扩招导致供需不平衡   据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比2007年495万人净增64万人,增幅为12.93%。但是,办学质量相对学生人数的增幅明显不相匹配。通过对在校5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56%的毕业生认为就业难问题是由于扩招引起的,38%的学生认为目前自己所学的专业适应性不强,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差较远,造成综合能力缺乏引起就业困难。   2.过高的回报期望与下降的市场价格之间差异加大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本、专科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已经不再是“稀有人才”、“天之骄子”,大学生就业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企业提供给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占市场的主导地位,由于竞争日趋激烈,工资标准也比以前低了许多。由于信息不对称,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并不了解市场的实际情况,而且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由于机会成本的存在,使得大学生在求职时对月薪有自己的心里价格。两者之间的差异日益增大,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匹配率低的原因之一。   3.国家培养人才的价值取向延缓了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的核心原因在于政府培养人才的城市取向和现代大企业取向与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才均布要求的矛盾。学生在高成本地投入高等教育后,必然要通过高回报、低风险的就业的途径和方式的选择来确定迅速、稳定地收回成本的方式。由此可见,由于培养人才的价值取向问题延缓了大学生的就业。   4.大学生职业规划不明造成“隐形”失业   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从自我评估、职业定位、计划执行及评估反馈等环节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自我评价不够客观、期望值过高。一项调查显示,62%的同学表示自己毕业两年后要成为部门经理;77%的同学说,35岁之前要成为高级职业经理人。(2)职业规划过于“理想化”。很多大学生过于追求完美,总想一步到位,从而造成了许多“隐形”失业。   5.就业市场缺陷减少就业投资回报率   就业投资回报率等于个体成功就业收益与就业成本支出的比值,它是衡量就业率的一项重要指标。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摩擦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市场进入和运行成本较高则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周期性失业。同时,违约问题也成为就业难的又一因素。违约不仅影响学校的声誉,也影响其他学生的就业,影响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配置,提高了就业的支出成本,从而加大了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减少了就业投资回报率。      大学生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1.适当控制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及规模,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教育质量   我国高等教育目前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方式和内容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教育投入增长跟不上发展速度,从而使就业问题表现的更为复杂、激烈。因此,高校教育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适当控制招生规模,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教育质量,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