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docx

发布:2025-02-02约2.83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1*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了解宾语前置的特点。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历史地位。

3.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

4.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5.体会古代志士勇于劝谏的思想,善于讽谏的艺术和古代帝王从善如流的胸怀。

6.学习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并理清文章的结构。

【重点难点】

1.弄清本课重点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学习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并理清文章的结构。

3.体悟邹忌的讽谏艺术(设喻和类比推理)和讽谏成功的原因。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那么人们也常常思考,“忠言”为什么一定要逆耳呢?顺耳不是更有利于被接受被采纳吗?由上面的问题可以知道,古人向君王进谏时,委婉规劝往往比直言规劝的效果好些。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选自于《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讲的就是邹忌讽喻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结果使齐国政治修明、国势强盛的故事。

【作品简介】

学生展示《战国策》的相关资料。

【人物介绍】

邹忌,战国时齐国的谋臣,曾历事桓公(威王父田午,非春秋时的齐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讽喻善谏见称。曾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为相国。后封于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称成侯。曾劝说齐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修订法律,监督官史,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后与田忌不和,田忌被冤奔楚。

【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同学们听准读音,注意节奏。

昳丽(yì) 朝服(zhāo) 衣冠(guān) 间进(jiàn)

期年(jī) 窥镜(kuī) 朝于齐(cháo)

2.师生互译,疏通文意。

学生个体自译。对照注释,疏通文意,质疑问难,向注释、工具书、同学或老师解难。

(2)同桌互译。同桌互评互补,互助互进,培养伙伴合作关系,形成共学优势,老师做点拨调控。

(3)学生对照注释对照自己的理解找差距。然后小组间或自己把疑难的问题提出来,全班的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

(4)文言字词归类。

(5)文言句式归纳。(注意“孰与……”句式的变化特点)

(二)问题探究

1.齐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了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2.本文分哪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第三部分(第3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先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决心,然后分国内、国外两方面写出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概括出齐王纳谏的深远意义,精练含蓄,意味深长。

【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人物。

2.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编写“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学生熟记注释及译文3分钟,同学之间再互相抽查,最后老师抽查重点的词语和句子。

(二)问题探究

1.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原因是什么呢?(用课文原句回答)

明确:“王之蔽甚矣”。

2.邹忌是如何知道“王之蔽甚矣”的呢?他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明确:①“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②“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③“暮寝而思之”。由此可知,“王之蔽甚矣”是他“暮寝而思之”的结果。他之所以认为“王之蔽甚矣”,是因为:“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邹忌由此想到,自己乃一介臣子,尚且有如此之“蔽”,更何况作为高高在上、俯视一切的齐威王呢?

3.邹忌讽谏齐王的方式是什么?

明确:邹忌采用设喻、类比说理、以小见大的方法,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委婉地说服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修明政治。邹忌从自己个人的生活小事入手,把自己在美不美这个问题上受到妻、妾和客人的蒙蔽这件事讲给齐王听,先引起齐王的兴趣。然后抓住这一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的相似点——受蔽,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进而指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一严峻事实,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形象而委婉地说服了齐王。

4.邹忌讽谏齐王的效果怎样?

明确:齐王的回答“善”这一字力有千钧,鲜明地表明了齐威王的态度,集中地表达了“讽”的效果。文章具体地叙述了齐王纳谏悬赏的方式:“上赏”“中赏”和“下赏”,叙述了纳谏的过程:“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还交代了齐王纳谏的结果:“战胜于朝廷”。这些也正是邹忌“讽”谏的间接效果。

5.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邹忌的人物形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