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 课题2 第1课时 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Word说课稿)新教材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备课(人教版2024).docx
第3单元课题2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Word说课稿)新教材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备课(人教版2024)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3单元课题2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Word说课稿)新教材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备课(人教版2024)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人教版新教材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课题2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为核心内容,旨在让学生掌握原子的基本构成和电子排布规律。设计思路如下:
1.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对原子构成的好奇心,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2.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原子的结构,让学生理解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3.通过动画演示和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4.利用互动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理解和应用。
5.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原子构成和电子排布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探究原子构成和电子排布规律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2.实证意识与科学态度:引导学生基于实验证据和科学原理,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理解化学知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教育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对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帮助学生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提升对原子结构及其电子排布的辨识和理解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原子的构成及电子排布规律。
难点: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具体规律及表示方法。
2.原子结构中电子层数、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解决办法:
1.通过模型展示和动画演示,直观地展示原子结构,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原子模型。
2.采用实例讲解,结合具体元素,引导学生理解电子排布规律,如通过第一层电子数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的规律,帮助学生记忆电子排布。
3.利用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观察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的关系,深化对原子结构影响元素性质的理解。
4.设计互动讨论环节,让学生在小组中分享理解,通过同伴互助,共同解决学习中的疑惑。
5.定期进行小测验,及时反馈学习效果,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部分进行针对性讲解和辅导。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首先讲解原子构成及电子排布的基本概念,随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促进理解。
2.设计实验观察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电子排布对元素性质的影响,增强实践能力。
3.运用案例研究,分析具体元素的电子排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
4.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电子排布的3D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电子层结构。
5.实施项目导向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探讨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提升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电子排布的PPT和视频,明确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
设计预习问题:设计问题如“原子由哪些粒子构成?电子排布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问卷或学习平台,监控学生的预习完成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自主阅读资料,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记录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问题提交至平台。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考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进行资源分享和进度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元素的电子排布模型,引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电子层和电子排布的规律,如第一层电子数不超过2,第二层不超过8。
组织课堂活动:分组讨论,探讨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解答疑问:解答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听讲并思考电子排布规律。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电子排布规律的理解。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疑问,参与课堂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讲解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
实践活动法:通过讨论加深对电子排布规律的理解。
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绘制几种元素的电子排布图。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相关网站和视频,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电子排布。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完成电子排布图的绘制。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拓展资源深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