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分析法引论.ppt
4、色谱峰的区域宽度色谱峰的区域宽度是色谱流出曲线的重要参数之一,可用于衡量色谱柱的柱效及反映色谱操作条件下的动力学因素。宽度越窄,其效率越高,分离的效果也越好。区域宽度通常有三种表示方法:标准偏差σ半峰宽W1/2峰底宽Wb标准偏差σ:峰高0.607倍处峰宽的一半。半峰宽W1/2:峰高一半处的峰宽。W1/2=2.354σ。峰底宽Wb:色谱峰两侧拐点上切线与基线的交点间的距离。Wb=4σ。峰拐点:在组分流出曲线上二阶导数等于零的点,称为峰拐点,如图中的E点与F点。5、分配系数如前所述,色谱分离的实质是基于样品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反复多次的分配平衡。这种分离过程经常用样品组分的分子在两相间的分配来描述,而描述这种分配的参数称为分配系数(K),即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之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比。当K=1时,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浓度相等。当K1时,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大于在流动相中的浓度。当K1时,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小于在流动相中的浓度。意义:分配系数是色谱分离的基本参数之一,实际工作中常应用分配系数K来表征色谱分配过程。色谱柱中不同组分能够分离的先决条件是其分配系数不同。分配系数小的组分,在固定相中停留时间短,较早流出色谱柱;分配系数大的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较小,移动速度慢,在柱中停留时间长,较迟流出色谱柱;两组分分配系数相差越大,两峰分离得就越好。分配系数K是由组分的性质及固定相的热力学性质决定的,随柱温及柱压变化,与柱中两相的体积无关。1236、分离度同时反映色谱柱效能和选择性的一个综合指标,也称总分离效能指标或分辨率。定义为: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个组分色谱峰峰底宽度总和之半的比值。式中,R=0.8,两峰的分离程度可达89%;R=1.0,分离程度达98%;R=1.5,分离程度达99.7%,是相邻两峰完全分离的标准。色谱分离中的四种情况的讨论:柱效、分配系数与分离效果的关系:①柱效较高,△K(分配系数差)较大,完全分离;②△K不是很大,柱效较高,峰较窄,基本上完全分离;③柱效较低,△K较大,但分离的不好;④△K小,柱效低,分离效果更差。色谱峰数=样品中单组份的最少个数;01色谱保留值——定性依据;02色谱峰高或面积——定量依据;03色谱保留值或区域宽度——色谱柱分离效能评价指标;04色谱峰间距——固定相或流动相选择是否合适的依据。05小结:色谱流出曲线的意义第三节色谱法基本理论塔板理论速率理论第三章色谱分析法引论内容提要:第一节色谱法概述第二节色谱法基本术语第三节色谱法基本理论色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色谱分析法的分类色谱分离过程色谱法的特点1、色谱法的起源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在1906年使用的装置:色谱原型装置,如图。植物色素分离实验:在一玻璃管中放入碳酸钙,将含有植物色素(植物叶的提取液)的石油醚倒入管中。此时,玻璃管的上端立即出现几种颜色的混合谱带。然后用纯石油醚冲洗,随着石油醚的加入,谱带不断地向下移动,并逐渐分开成几个不同颜色的谱带,继续冲洗就可分别接得各种颜色的色素,并可分别进行鉴定。色谱法也由此而得名。其中装填了填料的玻璃管称为色谱柱;柱中的填料物质称为固定相;相对于固定相运动、流经固定相的空隙或表面的冲洗溶剂称为流动相。现在的色谱法早已不局限于色素的分离,其方法也早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其分离的原理仍然是一样的。我们仍然叫它色谱分析。色谱法也称层析法,是一种将混合物样品的各组分进行分离,然后顺序检测各组分的分离与分析技术。色谱法是一种分离技术:试样混合物的分离过程也就是试样中各组分在称之为色谱分离柱中的两相间不断进行着的分配过程。其中的一相固定不动,称为固定相;另一相是携带试样混合物流过此固定相的流体(气体或液体),称为流动相。与适当的柱后检测方法结合,实现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分离与检测。两相及两相的相对运动构成了色谱法的基础当流动相中携带的混合物流经固定相时,其与固定相发生相互作用。由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性质和结构上的差异,与固定相之间产生的作用力的大小、强弱不同,随着流动相的移动,混合物在两相间经过反复多次的分配平衡,使得各组分被固定相保留的时间不同,从而按一定次序由固定相中流出。二、色谱分析法的分类按固定相和流动相所处的状态分类1气相色谱法(GC)2以气体为流动相的色谱法称为气相色谱法(GC)。3按照固定相的状态又可将气相色谱法分为:4气-液色谱法:以气体为流动相,以涂在载体表面的液体为固定相的色谱法。5气-固色谱法:以气体为流动相,以固体为固定相的色谱法。6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