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对接视角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群建设模式与路.docx
PAGE
1-
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对接视角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群建设模式与路
第一章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对接的背景与意义
(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达到913.3万人,较2010年增长了近60%,然而,这种增长并未完全满足产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一方面,部分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另一方面,部分专业人才供过于求,如传统制造业、低端服务业等。这种供需错位现象凸显了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对接的重要性。
(2)在此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然而,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的现象较为普遍。据《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点数为8.2万个,其中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点数仅占15.6%。这种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的现象,导致培养出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
(3)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对接,对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通过对接产业需求,中等职业学校可以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提供实习实训平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以某中等职业学校为例,该校通过与当地汽车制造企业合作,开设了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参与企业项目,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第二章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群建设现状分析
(1)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群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形成了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的专业布局。然而,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首先,部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群建设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未能充分考虑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据统计,2019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点数达8.2万个,但其中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联的专业点数占比仅为15.6%,这一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其次,专业群内部结构不合理,部分专业设置重复,缺乏特色,导致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此外,专业群建设与校企合作不够紧密,企业参与度不高,使得专业群建设难以满足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许多学校在设置专业时,未能充分调研和分析市场需求,导致培养出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例如,一些学校在开设计算机相关专业时,未能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导致学生掌握的技术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二是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部分学校课程体系缺乏科学性,课程内容陈旧,未能与时俱进,难以满足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需求。三是师资队伍建设滞后。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四是校企合作不够深入。许多学校与企业合作停留在表面,未能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导致专业群建设缺乏企业支持。
(3)针对以上问题,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群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加强专业调研,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学校应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科学设置专业,提高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和针对性。二是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学校应结合市场需求,更新课程内容,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时代性。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学校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人才,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四是深化校企合作,形成长效机制。学校应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这些措施,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群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第三章产业需求侧对接视角下专业群建设模式探索
(1)产业需求侧对接视角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群建设模式应着重于与地方产业的深度融合。以某地区为例,该地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群建设时,优先考虑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设置和发展。通过与企业合作,学校开设了包括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
(2)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应采用“产业链—专业链—课程链—教学链”的联动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学校根据产业链的上下游需求,设置专业群,并围绕专业链设计课程体系,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需求同步。例如,在智能制造领域,学校可以设立机械加工、数控技术、自动化控制等专业,并开设与之配套的课程,培养学生具备智能制造所需的核心技能。
(3)此外,中等职业学校应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