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课程新学案地理必修三第一二单元答案(明天出版社)【荐】.doc

发布:2017-08-03约1.07万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中课程新学案地理必修3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认识区域 预习自测 1. A 2. C 3. C 4. D 5. C 6. A 7. C 8. B 9. (1)台湾 亚热 热(2)①山地、丘陵 西 ②亚热带季风 热带季风 地形隆起 小 ③水能(水力) ④太平洋 亚欧 地震 台风 (3)①三 二 91 6 高 ②南 ③D  ④AB  互动探究 1.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区域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空间特点越宏观;反之,越具体,越详实。2. 均质区和功能区的区别在于,均质区内部某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其划分的依据就是某一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 毫米以上;而功能区内部则是在某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它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3.区域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不仅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就是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区域进一步划分的基础。应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性越小。4.区域内的地理环境要素是相互影响的整体。其地形、气候、土壤、生物等具有相似性,反映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各区域所处位置不同,水热条件、土壤类型、生物种类等也存在着地域差异。5.整体性:海南岛地势中高周低,形成了放射状的水系,同时主要交通线环岛分布。差异性:莺歌海盐场分布在岛屿西侧,因为西侧位于背风坡,降水少,太阳辐射强。开放性:粤海铁路及其他对外交通线体现了海南和其他地区之间的联系。 举一反三(1)C (2)A  当堂达标 1. A 2. B 3. B 4. C 5. D 6. B 7. (1)印度 印度所跨的经纬度大 (2)B (3)A (4) 煤铁资源丰富 德干高原东北部 钢铁 ③ ④ 优越的海运 第二节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第1 课时)  预习自测 1. A 2. C 3. C 4. C 5. A 6. D 7. A 8. (1)A 德干高原海拔较低,起伏和缓。B 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崎岖。 (2)A、B 高原都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并带来丰沛的降水。B 高原还受东南季风影响;西南季风对A 高原的影响比B 高原强。东南季风的形成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原因;西南季风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3)资源差异:A 高原有煤、铁、锰,资源丰富,煤铁资源组合优势明显;B 高原有有色金属、磷和水能、煤资源,能源与有色金属组合明显。工业部门差异:A 高原以钢铁、机械制造工业为主;B 高原以有色金属冶炼、化学、能源工业为主。9. (1)黄河:径流量小,含沙量大,汛期短,有结冰期,部分河段有凌汛现象。长江:径流量大,含沙量小,汛期长,无结冰期。(2) 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粮食作物小麦水稻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耕地类型旱地水田  (3)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本地能源资源贫乏,而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核电建设可最大限度缓解能源紧张状况;而黄河三角洲本区及周围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并且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能源供应可基本得到满足。 互动探究 1. 英国位于亚欧大陆西侧,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2.农业比重都很小,说明农业都不占重要地位,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次之,都是以工业为主的国家,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3.日本需要从国外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产品,利用沿海多优良港湾的有利条件,形成了“临海型”的布局特点;而英国资源丰富,工业接近原料产地,具有明显的“资源型”特点。4. (1)区域差异的比较有多种方法,不同区域比较方法是不同的。(2)比较区域环境主要从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方面进行。(3)区域比较一般从自然环境特征、经济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4)自然地理环境的比较主要从地形、气候、植被、水文和自然资源等方面进行。(5)经济发展的比较主要从经济发展特点、工农业生产及其布局、人口与城市等方面进行。 举一反三 (1)印度 巴西 发展中 (2)铁、锰(黑色金属) 钢铁 (3)均有广大冲积平原和古老高原 甲 (4)热 热带季风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5)平原面积广大(或地形平缓),水热资源丰富 西南季风进退和年际变化大,降水不稳定,常发生水旱灾害 北部广大热带雨林地区不宜大规模开发 当堂达标 1. C 2. C 3. A 4. D 5. D 6. A 7. B 8. (1)东部 江苏省 浙江省 (2)改革开放 (3)B (4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