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五章 准实验设计报告.doc

发布:2017-06-17约2.59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准实验设计 第一节 单组准实验设计 一、准实验设计 (一)定义:介于真实验和非实验之间的一种设计类型,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控制实验处理,但不能随机的选择和分配被试。 准实验设计的应用:人格研究、临床心理的研究、社会心理以及教育心理研究常常采用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的特点 不需要随机化程序(与实验或真实验最大的区别);研究者只能选择那些已具有了某种不同程度特征的被试。而不能像真实验那样从总体中随机选取被试或随机分组。 能有效解决生态效度和外部效度问题,但不能从准实验研究结果中作出因果关系的结论,其主要原因是在研究的变量上缺乏严格控制,因而其内部效度较低。 现场研究中采用最多的是准实验设计,不过准实验并不一定都在现场进行。 例:霍桑实验(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谈话实验); 社会心理学家所说的“霍桑效应”也就是所谓“宣泄效应”。霍桑工厂是美国西部电器公司的一家分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这个厂请来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各种专家,在约两年的时间内找工人谈话两万余人次,耐心听取工人对管理的意见和抱怨,让他们尽情地宣泄出来。结果,霍桑厂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种奇妙的现象就被称作“霍桑效应”。 准实验设计与实验设计的关键区别 它和真实验的主要区别在于,准实验中没有运用随机化程序进行被试选择和实验处理;也不能完全主动地操纵自变量。 在实验设计中,样本的随机分配形成了具有完全可比性的两个组别:实验组和控制组。 准实验设计用对照组取代了实验设计中的控制组。研究者努力创造一个与实验组在所有重要方面都尽可能相似的对照组,但与随机分配产生的控制组而言,它的可比性已经大为逊色了。 时间序列设计 【时间系列设计】 要对实验组做周期性的一系列测量,并在测 量的这一时间系列中间呈现实验变量(X),然后比 较实验变量前后的一系列测量记录是否有显著差异。 (一)模式 O1 O2 O3 O4 X O5 O6 O7 O8 (二)应用 坎贝尔关于康涅狄格州的交通死亡人数与实施严 惩制度的关系的研究。 可能出现的结果类型 从两方面考虑结果: 延续性:主要指引入实验处理后的成绩水平或斜率的变化是持续性的还是暂时性的(D、F、G) 。 潜伏性:指引入实验处理后的变化是即时产生的还是潜伏一段时间后才发生 。 时间序列设计的统计分析 要点:要结合各次前测和各次后测成绩的变化趋势,联系起来进行统计分析。(先做折线图) 首先,确定处理效果是暂时性的还是持续性的。 若效果假定是暂时性的,利用直线回归方程推测出预测值,再用相关样本的t检验法检验。 若效果假定是持久的,应考虑处理前的直线回归方程与处理后的直线回归方程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截距、斜率)。 三、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相等时间样本设计】这种设计是对一组受试者抽取 两个相等的时间样本,在其中一个时间样本出现实验 处理(X),另一个时间样本不出现实验处理(X0), 然后,比较这两段时间测验的分数。 (三)统计分析 一、将O1和O3的平均数与O2和O4的平均数进行对比,比较两种不同处理的不同效果(假设检验)。 二、对顺序效应进行分析(方差分析) 三、实验条件与顺序效应的交互作用(方差分析) 。 (四)评价 优点:内部效度高。 历史、成熟等因素控制好。 缺点:外部效度不高。 多重实验处理的相互干扰作用;   选择变量与实验变量的交互作用; 实验处理的影响。 第五章 准实验设计 第二节 多组准实验设计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统计分析: 1、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两组增值的平均数的差值进行显著性检验; 2、协方差分析,把前测作为协变量,后测作为因变量,估计实验效果。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评价: 优点:控制组的增加,可以控制历史、成熟、测验 以及仪器等因素的干扰; ? 前测为研究者提供了对选择偏差的控制方法。 缺点:未随机化,两组不对等,因而选择、成熟及其 交互作用可能会降低实验的内部效度。 例2: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效果研究 第一步:选取实验对象。   为保证正常教学的进行,在某个年级中选择两个现成的整班参加实验。 第二步:分配被试   ①前侧:为了保证参加研究的两个班物理学习的原始水平相似,对该年级所有的班进行前测以检测起始水平,从中选出两个水平接近的整班参加研究,保证选出的两个班在物理学习上总体水平相同或相近。②分配:然后从中随机确定一个班作为实验组,接受多媒体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同时另一个班作为控制组按照原有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进行学习。。 例2:多媒体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的效果研究 第三步:经过同一进度的教学活动后,同时对两个班级的物理课学习成绩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进行后测。 第四步:将两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