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雾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雾、霾预报
学习要点 本章介绍了我国的大雾和霾的时空分布特征,讨论了大雾和霾发生和消亡的天气学形势,重点介绍了大雾和霾的预报方法和思路。 雾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悬浮的大量水滴或冰晶微粒的乳白色的集合体,当水平能见度≤1km时称为“雾”。 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大雾和霾使得视觉能见度下降,对交通运输有严重影响。由于雾霾天气往往与大气污染密切相关,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雾霾天气的影响,对雾霾天气的预报需求也越来越大。
5.1 大雾和霾的时空分布特征
5.1.1 定义和标准
雾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悬浮的大量水滴或冰晶微粒的乳白色的集合体,当水平能见度≤1km时称为“雾”,当1km<水平能见度≤10km时称为“轻雾”。厚度一般在几十到几百米,厚的也可到1km以上;厚度不到两米的雾,叫做浅雾。雾的形成是近地面空气由于降温或水汽含量增加而达到饱和,水汽凝结或凝华而形成的。雾俗称大雾。详情进入
影响雾中能见度的因子主要是雾滴的浓度和大小。 雾的分类: ⑴ 根据形成过程的不同,雾可分为辐射雾、平流雾、混合雾。 ⑵ 按物态分,有水雾、冰雾和水冰混合雾三类,它们分别由水滴、冰晶和水滴伴冰晶组成。 ⑶ 雾的天气学分类法将雾分成气团雾和锋面雾两类。此外,人们还常把发生在海上的雾称为“海雾”。 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或化学尘埃,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 空气中的灰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能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10km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Haze),香港天文台称烟霞(Haze)。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1~3km。由灰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隐藏
5.1.2 雾和霾的区别
雾与霾的区别在于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详情进入
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与雾、云不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从0.001~10μm,平均直径大约在1~2μm,肉眼看不到空中飘浮的颗粒物。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形成雾时,大气湿度应该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就其物理本质而言,雾与云都是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所以雾升高离开地面就成为云,而云降低到地面或云移动到高山时就称其为雾。雾的厚度一般比较小,常见的辐射雾的厚度大约从几十米到一至两百米。雾和云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有明显的边界,雾滴浓度分布不均匀,而且雾滴的尺度比较大,从几微米到100μm,平均直径大约在10~20μm,肉眼可以看到空中飘浮的雾滴。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在我国,雾的空间分布是非常不均匀的,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
隐藏
5.1.3 大雾的空间分布特征
在我国,雾的空间分布是非常不均匀的,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总的来看,东部多,西部少。详情进入
总的来看,东部多,西部少。其中,新疆天山地区、河套南部、四川盆地、云南南部、贵州东南部和东部、湖北西部、湖南西部、江西西部、内蒙古北部、东北地区中东部、华东东部的沿海地区、浙江西部和福建西部等地的年平均大雾日数超过30d,局部地区的大雾日数年均超过50d。在某些极端年份,我国东部部分地区大雾日数超过70d,如福建西北部、浙江西北部、四川东部、重庆、湖南部分地区、云南南部等地的大雾日数甚至超过110d(图5.2),也就是说,全年有近三分之一的日子出现大雾天气。
隐藏
5.1.4 大雾的时间分布特征
从年变化来看(见图5.3),我国的大雾年平均为13161站次,平均每个气象站出现的大雾日数为21.4d,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雾发生频次呈现出明显减少的趋势。 从季节变化来看,大雾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总的特点是:秋冬季大雾日数多,春夏季大雾日数少(见图5.4)。 秋季是我国大雾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