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十四章 治风剂_培训课件.ppt

发布:2016-11-26约4.65千字共3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病机 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化风,气血逆上 治法 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方解 君 怀牛膝——引血下行,滋补肝肾 臣 代赭石——重镇潜阳,降逆下气 龙骨、牡蛎——平肝潜阳 龟板、白芍——益阴平肝潜阳 佐 天冬 玄参 气血并走于下 镇肝潜阳息风 益阴 滋阴清热 滋水涵木 益阴制阳 佐 茵陈、川楝、麦芽——疏肝理气、清肝泄热 ?镇肝熄风汤主治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气血上逆之类中风,方用镇肝息风,滋阴潜阳。而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若一味潜镇,恐肝之疏泄受抑,故配茵陈、川楝、麦芽,顺肝木升发之性,条达肝气而防郁滞,兼清肝热,利于肝阳的平降镇潜。 使 甘草——调和诸药 与麦芽相伍,又能养胃和中,防止矿石介壳类药碍胃之弊。 特点 标本兼顾,以标为主。兼疏肝 (镇潜治标,滋阴治本) 临床应用 辩证要点 头目眩晕,脑部胀(热)痛,面色如醉,心中烦热,脉弦长有力。 临证加减 心中烦热甚者,加石膏、栀子;痰多,加胆星、竹沥水;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山茱萸。 使用注意 气虚血瘀之中风,不宜使用。 ?镇肝熄风汤与补阳还五汤都能治疗中风,其功用与主治证有何不同? 天麻钩藤饮 (《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组成 天麻9g 钩藤后下 12g 石决明先煎 18g 栀子 黄芩各18g 川牛膝12g 杜仲 益母草 桑寄生 夜交藤 朱茯神各9g 主治 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头痛,眩晕,失眠,舌红苔黄,脉弦。 天麻钩藤饮 主证分析:高血压头痛、眩晕、失眠。 肝肾不足 肝阳上亢 化风上扰 生热扰心 头痛眩晕 失眠 病机 肝肾不足,肝阳偏亢,生风化热。 治法 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方解 君 天麻、钩藤——平肝息风 臣 石决明——平肝潜阳,除热明目 川牛膝——引血下行,兼益肝肾,活血利水 佐 黄芩、栀子——清肝降火,以折亢阳 益母草——活血利水,有利于肝阳的平降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 夜交藤、朱茯神——宁心安神 特点 融合中、西医理。 临床应用 辩证要点:头痛、眩晕、失眠,舌红苔黄,脉弦。 临证加减:头痛、眩晕重症,加白芍、龙骨、牡蛎;肝火旺,加龙胆草、夏枯草;脉弦而细,加生地、枸杞子、何首乌。 注意事项:肝经实火或湿热所致的头痛,不宜使用本方。 OTC中成药 养血清脑颗粒 组成:当归、川芎、白芍、钩藤、鸡血藤、夏枯草、珍珠母、细辛、熟地黄、延胡索、决明子 功效:养血平肝,活血通络 主治:血虚肝亢证。头痛,眩晕眼花,心烦易怒,失眠多梦 * 第十四章 治风剂 定义 凡以辛散疏风或息风止痉药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息内风作用,治疗风病的方剂。 适应证 风病(外风证和内风证) 分类 疏散外风,平息内风 使用注意 1、分清内、外风。外风宜疏散;内风宜平息。 2、辨病邪兼挟,病情虚实或灵活加减,或数法合参。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3、分清主次,兼顾治之(外风可以引动内风;而内风又可兼夹外风)。 第一节 疏散外风 适用病证 外风致病如头痛、风疹、湿疹、口眼喎斜、痹证和破伤风等。 用药特点 辛散疏风药为主 ,配清热、活血、养血、止痉、通络、祛痰之品。 川芎茶调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川芎 荆芥去梗,各四两 白芷 羌活 甘草爁,各二两 细辛一两 防风去芦,一两半 薄荷不见火,八两 茶 主治 外感风邪头痛。 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或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 川芎茶调散 主证分析:外感风邪头痛。 风邪外袭—— 循经上犯——阻遏清阳——头痛,目眩 伴见表证——恶寒发热,鼻塞,舌苔薄白, 脉浮 外风头痛 病机 风邪外袭,上犯头目,阻遏清阳 治法 疏风止痛 方解 君 川芎——祛风活血止痛 为治疗诸经头痛的要药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善治少阳经头痛 善治厥阴经头痛 臣 荆芥、薄荷——疏风止痛,清利头目 薄荷(独重)清利头目 佐 羌活 白芷 细辛 祛风止痛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