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热成像技术--李彬.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红外热成像技术 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表明,任何温度高于绝对温度(-273℃)的物体,表面都在不断地辐射红外线。 红外成像设备就是探测这种物体表面辐射的不为人眼所见的红外线的设备。它反映物体表面的红外辐射场,即温度场。并根据物体表面的温度场,定量的测量物体的某一部分的平均温度。 2、红外热成像技术的特点 二、诊断方法和判断依据 二、诊断方法和判断依据 二、诊断方法和判断依据 二、诊断方法和判断依据 二、诊断方法和判断依据 二、诊断方法和判断依据 B、相对温差判断法 C、同类比较法 E、图像特征判断法 4、判断依据 4、判断依据 在公司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红外扫描工作顺利开展起来,并在我们的生产工作中,特别是在用电高峰季节,发挥了重要作用: 15、 场强集中,电晕放电 16、 熔丝鸭嘴接触不良发热 * * 1、红外热成像基本原理 一、红外热成像技术简介 1、术语 A、温升 被测设备表面和环境温度参照体表面温度之间的差值。 B、相对温差 两个对应测点之间的温差与其中较热点的温升之比的百分数。 1、术语 C、一般检测 适用于用红外热像仪对电气设备进行大面积检测。 D、精确检测 主要用于检测电压致热型和部分电流致热型设备的内部缺陷,以便于对设备的故障进行精确判断。 2、检测周期 正常运行变(配)电设备的检测应遵循检修和预试前普查、高温高负荷等情况下的特殊巡测相结合的原则;一般220KV及以上交(直)流变电站每年不少于两次,其中一次可在大负荷前,另一次可在停电检修及预试前,以便使查出的缺陷在检修中能够得到及时处理,避免重复停电。 110KV及以下重要变(配)电站每年检测一次。 对于运行环境差、陈旧或者有缺陷的设备,大负荷运行期间,系统运行方式改变且设备负荷突然增加等情况下,需要对电气设备增加检测次数。 2、检测周期 新建、改建或大修后的电气设备,应在投运带负荷后不超过1个月内(但至少在24h以后)进行一次检测,并建议对变压器、断路器、套管、避雷器、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电缆终端等进行精确检测,对原始数据及图像进行存档。 建议每年对330KV及以上变压器、断路器、套管、避雷器、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电缆头等电压致热型设备进行一次精确检测,做好记录,必要时将测试数据及图像存入红外数据库,进行动态管理。有条件的单位可开展220KV及以下设备的精确检测并建立图库。 2、检测周期 旋转电机运行中的检测主要包括碳刷及出线母线的检测,可每年一次或在机组检修前,进行定子铁芯损耗试验时,应使用红外热像仪进行温度分布测量。 必要时可利用红外热像仪进行定子绕组接头的开焊、断股缺陷的查找,以及用于线棒通流试验的检查。 3、诊断方法 A、表面温度判断法 根据测的的设备表面温度值,对照有关规定,凡温度超过标准者可根据设备温度超标的程度、设备负荷率的大小、设备的重要性及设备承受机械应力的大小来确定设备缺陷性质。 公式: δt=T1-T2/T1-T0×100% T1—发热点的温度 T2—正常点的温度 T0—环境参照体的温度 若一相设备出现异常可与其他正常相进行比较,若三相设备同时出现异常,可与同回路的同类设备比较。 D、档案分析法 分析同一设备在不同时期的检测数据,找出设备致热参数的变化趋势和变化速率,以判断设备是否正常。 主要适用于电压致热型设备、根据同类型设备的正常状态和异常状态的热像图,判断设备是否正常。 F、相对温差判断法 主要适用于电流致热型设备、特别是对小负荷电流致热型设备,采用相对温差判断法可降低小负荷缺陷的漏判率。 G、实时分析判断法 在一段时间内使用红外热像仪连续检测某被测设备,观察设备温度随负载、时间等因素变化的方法。 ≥95 ≥80 ≥35 其他导流设备 ≥95 ≥80 ≥35 隔离开关 ≥95 ≥80 ≥50 空气断路器 ≥95 ≥80 ≥35 高压开关柜 ≥95 ≥80 ≥20或温差小于15K 充油套管 ≥95 ≥80 ≥20或温差小于10K 真空断路器 ≥95 ≥80 ≥20或温差小于10K SF6断路器 紧急缺陷 严重缺陷 一般缺陷 相对温差值(%) 设备类型 缺油 热像特征是以油面处为最高温度的热像,油面有明显的水平分界线 充油套管 介损偏大 呈现整体发热 2-3 高压套管 介损偏大 以整体温升偏高,且中上部温度大 2-3 电压互感器 介损增大 以瓷套整体温升增大,且瓷套上部温度偏高 2-3 电流互感器 故障特征 热像特征 温差 故障 设备类型 DL-700C红外热像仪 2002年公司投入20多万元,从浙江大力科技有限公司购得一台DL700C型红外热像仪,并组织相关人员赴大力公司进行实地考察,系统性的学习了DL700C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