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故事绘本读后感.doc
小学生数学故事绘本读后感
TOC\o1-2\h\u20340第一章《走进数学故事绘本的世界》 1
24270第二章《剖析绘本〈数学帮帮忙〉的内容》 1
18417第三章《趣味与知识的融合》 2
15843第四章《我的真实感受:趣味中学习数学》 2
8999第五章《像主角一样摸索数学》 2
19586第六章《数学知识的巧妙传递》 3
31151第七章《绘本对数学教育的积极影响》 3
6232第八章《期待更多优秀数学绘本》 4
第一章《走进数学故事绘本的世界》
数学故事绘本对小学生来说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他们通往数学奇妙世界的大门。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往往是一门抽象又有些枯燥的学科。而数学故事绘本则将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故事当中。就拿《数学帮帮忙》这本绘本来说,它用色彩斑斓的画面和富有想象力的故事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在小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他们更容易接受形象化、趣味化的东西。这些绘本以故事的形式呈现数学知识,让孩子们在阅读故事的轻松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触到数学概念。例如,在绘本中可能会通过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故事,让孩子们理解除法的概念。这就比单纯地在课堂上讲解除法算式要有趣得多,也更容易让孩子们理解和接受。数学故事绘本为小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数学的视角,让他们发觉数学原来可以这么好玩。
第二章《剖析绘本〈数学帮帮忙〉的内容》
《数学帮帮忙》中有许多精彩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元素。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讲主人公帮助家人整理花园。在这个过程中,就涉及到了面积的计算。绘本中画着不同形状的花坛,主人公要计算出每个花坛的面积,才能确定需要多少花草来种植。比如有一个长方形的花坛,长是5米,宽是3米,那么按照面积公式长乘以宽,就可以得出面积是15平方米。这时候绘本会用很形象的画面,把这个计算过程展示出来,可能会画一些小方格来代表平方米,让孩子们直观地看到5个3相加或者3个5相加的结果就是这个长方形花坛的面积。还有关于时间计算的故事,比如主人公要计划一次野餐,他需要计算从准备食物到到达野餐地点总共需要多长时间。这就涉及到了时钟的认读和时间的加减法。像8点开始准备,准备需要1个小时,到达野餐地点需要30分钟,那么总共需要1个半小时,也就是9点30分到达。这些情节通过生活中的场景,巧妙地把数学知识融入其中。
第三章《趣味与知识的融合》
《数学帮帮忙》这类绘本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把趣味与知识融合得非常完美。在绘本里,数学知识不再是孤零零地出现在课本上的公式和数字,而是变成了故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拿刚刚提到的花园整理的故事来说,计算花坛面积并不是简单地让孩子们做一道数学题,而是成为主人公完成花园整理计划的关键步骤。如果面积计算错误,那么购买的花草数量就不对,花园就不能被很好地装扮。这种融合让孩子们在关注故事发展的同时不得不去思考其中的数学问题。又比如在关于购物的故事中,小主人公拿着一定金额的钱去商店买东西,他要根据商品的价格计算出能买多少东西,找零多少。这个过程中,货币的计算就充满了趣味。孩子们会为小主人公能否顺利买到心仪的物品而紧张,在这个过程中也就轻松掌握了货币计算的知识。这种趣味与知识的融合,让数学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充满乐趣的摸索。
第四章《我的真实感受:趣味中学习数学》
读完《数学帮帮忙》这本绘本,我真的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以前总觉得数学是很严肃、很枯燥的,但是这本绘本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我记得在看那个关于旅行计划中的数学故事时,小主人公要规划旅行路线,计算路程和时间,还要考虑费用。看着小主人公在绘本里一点点解决这些问题,我就像自己也在进行一场旅行计划一样。我跟着他的思路,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如何计算路程中的速度、时间和距离的关系。而且绘本里的画面特别生动,小主人公遇到困难时的表情,成功解决问题后的喜悦,都让我感同身受。这种在趣味中学习数学的感觉真的很棒,就像是在玩游戏一样轻松愉快。我不再觉得数学是让人头疼的学科,而是像绘本里展示的那样,是一种能够解决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的有趣工具。
第五章《像主角一样摸索数学》
在《数学帮帮忙》的绘本中,主人公们面对数学问题时的态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就像在那个分糖果的故事里,主人公要把一定数量的糖果平均分给小伙伴们。一开始他也有些不知所措,但是他没有放弃,而是不断地尝试各种方法。他先一个一个地分,发觉这样太慢而且容易出错,然后他想到了用乘法口诀来计算每人应该得到多少糖果。这个过程就像我们在学习数学时遇到困难一样,不能轻易被吓倒。我们要像主人公一样,积极地去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在搭建积木的故事里,主人公想要搭建一个稳定的高塔,这就需要计算每一层积木的数量和摆放方式,以保证整个塔的平衡。他通过不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