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介入下射频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观察.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超声介入下射频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观察【摘要】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经皮肝穿刺新型射频治疗的疗效。方法 在B超引导下,将射频电极针经皮穿刺入肝肿瘤内,对其进行原位毁损消融。结果 31例患者共40个病灶中:直径≤3 cm 的29个瘤体,27个完全毁损,热毁损率为93.1%; 直径为3~5 cm 的11个瘤体中9个瘤体获得完全毁损,热毁损率为81.8%。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6、12个月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8%、56.2%; 术后6、12、18 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00%,97.4%,93.1%。结论 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术对于原发性肝癌疗效可靠,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方法。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超声介入; 射频消融术; 经皮穿刺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高发而严重的恶性肿瘤之一,预后较差。多数患者由于肿瘤的大小、数目、位置,患者的合并疾病、肝功能差等原因不能实施手术切除;放、化疗治疗亦不敏感。近10年来,各种原位热凝固治疗技术发展迅速,已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之后的又一重要手段[1]。经皮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alation,RFA)有效性得到临床的认可[2]。本研究对RFA治疗原发性肝癌,热毁损率、有无严重并发症、无瘤生存率及生存率进行观察,探讨RFA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原发性肝癌患者共31例,其中男26例,女5例,年龄27~71岁,平均51.5岁。31例患者中,行射频治疗肿瘤总数为40个,肿瘤直径最大为4.7 cm,最小为1.3 cm,直径≤3 cm的肿瘤有29个; 直径为3~5 cm 的有11个。术中单次射频针穿刺25例,2次及以上6例。8例患者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23例采用利多卡因局麻+静脉应用曲马多麻醉,同时实时检测患者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呼吸、心电图等。
1.2 方法 给予RFA治疗,患者取仰卧位,超声扫描显示肿瘤部位及其大小,确定穿刺点及进针的角度与深度。采用带鞘的射频针(16G),由于针较粗,因而在选择进针途径要避开胸、腹腔脏器,否则可能损害有关脏器,造成严重并发症。左肝肿瘤一般取剑突下右肋缘进针; 右前叶肿瘤选择腋前线或腋中线7、8、9 肋间进针; 右后叶肿瘤选择腋后线肋缘下进针。治疗前在B 超引导下行肝脏活检。以美国产Bard 18 G 自动活检枪在B 超引导下剌入肿块部位,切取肿块组织2~3 块放入40%的甲醛液中固定送检。
采用美国达隆公司的RF2000 集束电极射频治疗仪。功率为100 W、发射频率500千赫。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局麻,以刀尖切开穿刺点皮肤2~3 mm,在超声引导下将特制的射频治疗针经皮肝穿刺入肿瘤内部,确定位置,治疗时将集束电极与RF2000射频发生器连接,按下穿刺针尾端使集束10枚电极从鞘针端呈放射状在肿瘤内弹开,开始时射频能量为30 W,在10 min内增加至90 W,整个过程由计算机控制能量与阻抗的组合,随能量的加大和治疗时间的延长,阻抗也逐渐上升,当阻抗由30上升至270时可见到阻抗上升的陡坡达到999,此时射频治疗机停止工作,即完成一次治疗。当肿瘤在5 cm 以内,可一次性杀灭。
2 结果
31例患者共40个病灶行RFA治疗,根据术后CT 或MRI判断直径≤3 cm 的29个瘤体,27个完全毁损,热毁损率为93.1%; 直径为3~5 cm的11 个瘤体中9个瘤体完全毁损,热毁损率为81.8%。术后6、12个月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8%、56.2%; 术后6、12、18 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00%,97.4%,93.1%。所有患者术后无肝功能衰竭、腹腔出血、肠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中治疗时,58.1%的患者(18/31)出现程度不同肝区胀痛、热感; 35.5%的患者(11/31)有恶心,9.7%的患者(3/31)出现呼吸困难,面罩给氧后缓解。术后所有患者出现肝功能损伤,加强保肝治疗后,术后1周后基本恢复正常。术后所有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肝区疼痛,当肿瘤靠近肝包膜时,疼痛尤为明显。31例患者中有21例在术后第2天开始发热,体温波动在38℃~38.5℃,最高超过39℃,给予抗感染、退热等治疗后,于3~5 d缓解。
3 讨论
目前对于RFA 后的疗效的判定,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有学者认为病灶早期(1个月内)T1WI中央区呈高信号或稍高信号,周围呈环行循信号,PDWI和T2WI病灶中央区呈低信号,周围则呈环行高信号。静脉注射Gd-DTPA 后中央区无强化,而边缘则呈环行强化。半年后随访病灶则T1WI、PDWI、T2WI则均呈低信号,且无强化[3]。所以,我们将血清肿瘤标记物阳性者术后转阴,或MRI(或CT)显示肿瘤完全凝固性坏死作为RFA 治疗的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