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第 一 讲 导 论 自由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初创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典型代表为美国前总统威尔逊。 自由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包括:人是有理性的,人的本性是可以塑造的;国际战争有可能避免;实现普遍和平的途径包括建立国际组织、加强国际法和国际道德的作用。 由于其强烈的规范性或伦理的立场,以及国际联盟的失败,自由主义往往被嘲笑为乌托邦主义和理想主义。 现实主义理论 现实主义是在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中才逐步完善的。现实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是汉斯.摩根索。 现实主义学派继承了自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以来关于“自然状态”的分析传统和思想理论,认为国际关系同样受到人的本性的支配;人的私欲和生存意志在政治上表现为“权力的意志”;国际社会是无政府状态的;权力是国际关系的最根本因素;由权力界定的国家利益是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基础;道德是没有意义的,国际政治的实质是权力政治、国家利益和国际冲突。维护和平的最佳途径是使自己变得更强大有力。 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中最极端的表述是将国家的一切行为动机归于获得权力、增加权力和保持权力。权力不仅是国家生存的手段,而且成为国际关系的目的和国家本身的目的。 克莱因的国力方程式 Pp = (C + E +M) * (S + W) Pp-确认的国力(power) C-基本实体(critical mass) E-经济能力(economic capabilities) M-军事能力(military capabilities) S-战略意图(strategy) W-贯彻国家战略的意志(will) 诠释方法 由于国际关系事实既有可以观察的现象,亦有不可以观察的意义,因此解释事实的社会意义的诠释方法应当与实证方法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诠释作为一种理解与解释经典的方法,在人类社会已有久远的历史。 中国的诠释传统 中国古代的经学诠释传统。由于《诗》、《书》等经典不易理解,于是有了对经书的解释。《左传》就是对《春秋》的解释。以后,“传”人们也看不懂了,于是又有了解释“传”的“注”和“疏”等。 中国古代经学的发展,就是注解再注解,解释再解释。 源于西方的“诠释学” 诠释学(hermeneutics)一词源于古希腊神话中一位神的名字,即赫耳墨斯(Hermes)。 赫耳墨斯的使命之一是作为信使向人世间传递诸神的消息和指示。由于神的语言与人的语言不同,因此这种传达不是简单的重复,还包括翻译和解释。 诠释学的涵义是指对文献进行理解、翻译和解释的技艺学。 古代西方的诠释学 在古希腊,存在对荷马及其他诗人的解释与批评。 中世纪的神学诠释学是以《圣经》为诠释对象,法学诠释学是以罗马法为诠释对象。 两层含义:第一,确定词语、语句和文本的精确涵义;第二,找出这些符号形式中所包含的教导性真理,并把它们应用于实践。 一般的诠释学 德国宗教哲学家施莱尔马赫(F. D. E. Schleiermacher,1768-1834)把诠释学发展成了一门关于理解与解释的普遍的科学与艺术。其对象不再是特定的经典和神圣的著作。 “首先像作者一样好地理解文本,然后甚至要比作者更好地理解文本”。 施莱尔马赫提出语法解释和心理解释,既解释语言结构,亦解释作者思想如何从生活的整体环境中产生。 施氏认为,一个解释者如果有足够的历史知识和语言学知识,就可以比作者本人更好地理解作者,即可以把握作者在创造时所没有意识到的方方面面。 文本是某种外在于诠释者的东西,文本中存在一个不以理解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作者原意”,诠释者的解释,就是对作者意图的不断趋近。 诠释行为乃是诠释主体对于文本的再造过程。文本的意义是诠释者建构出来的。诠释者的解释是对作者的不断地超越。 诠释方法的应用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者需要按照政治事件和行为的参与者的所见和记录,理解由政治行为和事件所组成的世界。 只有依照政治行为体的本意理解其行为、信念、规范的意义,政治世界才是可理解的。 诠释文本的目标 第一,原典说了什么; 第二,原典想要表达的意向是什么; 第三,原思想家所说的可能蕴涵是什么; 第四,原思想家本来应当说些什么,或者诠释者应当为原思想家说出什么; 第五,原思想家现在必须说出什么,或者为解决原思想家未能完成的思想课题,诠释者现在必须践行什么。 国际关系研究中诠释的目标 主要指涉不可以观察的事实或事实的不可观察的方面。 宗旨是探求事实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这种意义主要指文本中蕴含的主观因素,包括事实发生的社会环境与历史背景,事实中蕴含的行为体的意图与观念,这种意图与观念对国际关系的建构,文本作者所处环境和自身观念对其诠释的影响等。 诠释过程中常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