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掌握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出现的新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节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2. 两大阵营的形成
(1)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为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
①建立冷战理论,发出冷战信号
②抛出杜鲁门主义
③提出马歇尔计划
④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⑤提出“第四点计划”
⑥加强对亚洲的扩张 ;(2)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威胁,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反对美国的攻势:
①政治上,成立了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简称“情报局”)。
②经济上,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③军事上,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3.两大阵营的对峙
(1)政治上,主要表现为两面旗帜的斗争。
(2)经济上,主要表现为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
(3)军事上,表现为由冷战发展到局部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
(4)意识形态上,表现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
;(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2.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6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阵营因美国、西欧、日本力量对比的变化以及对各自利益的考虑,也开始分化。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政治上、外交上开始出现了独立自主倾向,要求在国际事务中有更大的发言权,主要表现是戴高乐主义、新东方政策和多边自主外交等。
(图为当时的法国总统戴高乐)
; 3.第三世界的崛起
1955年亚非会议的举行、1961年不结盟国家第一次首脑会议的召开,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的成立,这些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世界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一股独立于两大阵营之外的新兴力量。
(图为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
;(三)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两极格局的松动与瓦解 ; 2.两极格局的终结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国先后发生剧变,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对峙格局中的一极不复存在,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时期。
(图为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 总体上看,战后形成的世界两极格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政治上两大力量(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势不两立。
2、军事上两大集团强烈对抗。
3、两种类型的经济并行发展,交往较少。
4、两大阵营内部基本是一元结构、一个中心
5、两极格局长期相对稳定。
;(四)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第二节 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二)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三)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 ;(四)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 大调整中 ;第三节 当今世界政治面临的主要问题;(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二)民族、 宗教矛盾和边界、 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此起彼伏;(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非传统安全威胁
非传统安全威胁,是相对传统安全威胁因素而言的,主要是指人类社会过去没有遇见或者很少见到的,这些年逐渐凸现出来的,发生在战场之外的与其他一个或多个国家相互作用,并对本国和别过乃至地区与全球的生存与发展,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能够构成重大威胁的,非军事和政治冲突所引起的其他领域的安全问题。
非传统安全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疾病蔓延、跨国犯罪、走私贩毒非法移民、海盗、洗钱等。在非传统安全威胁中,恐怖主义问题尤为突出。
;恐怖主义
恐怖主义是指为了达到某种政治和社会目的,通过制造恐怖气氛来引起社会注意,以威胁有关政府或社会,无论弱者或强者都可以采用的针对非战斗目标特别是无辜平民目标的各种形式的违法或刑事犯罪性质的暴力破坏活动。
;恐怖主义的主要特点
使用爆炸、袭击、投毒、暗杀、劫机、绑架人质等暴力手段或以暴力相威胁,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这是它与一般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绑匪、劫匪的区别;
采取密谋的方式,其袭击目标既对准政府也对准平民,这是它与把推翻政府作为主要目的、公开进行武装斗争的反政府游击队不同的地方。
(图为9.11事件中世贸大厦遭撞击的瞬间)
;恐怖主义的形式
1.国内恐怖主义
2.国家恐怖主义
3.国际恐怖主义
;中国也是恐怖主义的受害者
“3.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