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十一章税收原理(59页).ppt

发布:2017-06-13约5.7千字共5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税收与私人储蓄 储蓄是经济主体为满足未来消费而放弃即期消费的一种资金安排。由于储蓄是投资的资金来源,因而储蓄规模对投资数量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并影响经济增长。税收的储蓄效应就是税收对纳税人储蓄行为的影响,税收的储蓄效应同样可以区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税收对私人储蓄的收入效应 税收对私人储蓄的替代效应 四、税收与私人投资 储蓄主要取决于家庭,投资则取决于产商 一般地,影响纳税人投资行为的因素有:投资的预期收益(指税后投资收益)、投资成本及投资的意外风险等,税收主要是通过影响前两项因素进而影响纳税人的投资行为。 税收对私人投资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五、税收与劳动供给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则指政府对劳动收入课税后,实际工资率降低(工资率是劳动的单位时间价格,即闲暇的机会成本),劳动与闲暇之间的相对价格发生改变。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表现为,当政府对工资收入课税时,劳动者实际可支配收入减少,为了维持税前的收入和生活水准,必须减少闲暇时间,更加积极努力地工作,从而使劳动供给增加。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总效应分析 第四节 税负转嫁与税收归宿的均衡分析 一、税负转嫁与归宿 (一)税收负担的概念与衡量指标 税收负担简称“税负”,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所承受的经济负担,通常用税收收入与可供征税的税基之间的比例关系表示。政府征税是对私人经济部门利益的侵犯,所以,税负是国家征税给纳税人造成的经济利益损失。 税收负担涵义 1.绝对税负与相对税负 2.名义税负与实际税负 3.宏观税负与微观税负 衡量税负的指标体系 1.全社会税收负担率。通常包括税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和税收占国民收入的比率两个具体指标 2.企业税收负担率 3.个人税收负担率 (二)税负转嫁与归宿的涵义 税负转嫁指纳税人利用市场供求关系,通过提高商品销售价格或压低商品购进价格等办法,将应纳税款转给他人负担的一种经济行为。 税负转嫁出去后,并不会凭空消亡,最终还是要由一定的人来负担,这就是税收归宿。税收归宿就是指税收负担的最终落脚点或税负转嫁的最终结果。 (三)税负转嫁的方式 1.前转。也称顺转,指纳税人通过提高商品销售价格将税负向前转嫁给购买者。 2.后转。又称逆转,指纳税人通过压低生产要素的购进价格将税负向后转嫁给供应者。 3.税收资本化。也称税收还原,指要素购买者将所购资本品(主要是房屋、土地、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未来应纳税款在购入价中预先扣除,由要素出售者实际承担税收负。 4.消转。消转亦称为“税收转化”,即纳税人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或改进生产技术等方法,补偿其纳税损失,使支付税款之后的利润水平不低于纳税前的,自行消化税收负担。 二、税收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西方经济学界把供求弹性原理应用到税收转嫁与归宿的分析中,认为课税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供求弹性是决定税负能否转嫁及转嫁程度的关键因素。 (1)需求弹性与税负转嫁与归宿 需求弹性是指需求的价格弹性,反映了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间的比率来表示。根据需求弹性的大小,可以分为完全无弹性、完全弹性、缺乏弹性和富于弹性四种情况来考察税收转嫁与归宿。 第一,需求完全无弹性 需求完全无弹性指商品需求不受价格影响。当税收使商品价格上升时,不会影响纳税人的购买量,在这种情况下,新征税收就会全部向前转嫁,由购买方来承担。 第二,需求完全弹性 需求完全弹性指需求对价格的变动极端敏感,价格的轻微变动,需求量就能变为零。在这种情况下,新征税收就不能通过提高价格将税负向前转嫁给需求者,只能向后转嫁或不能转嫁,由要素供给者或生产者自己承担。 第三、需求富于弹性 需求富于弹性说明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提高时,需求量会大幅下降,但不会减为零(完全弹性是富于弹性的一种极端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税收向前转嫁较困难,只能较多地向要素供给者转嫁或由生产者自己承担。 第四,需求缺乏弹性 需求缺乏弹性说明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提高时,对需求量的影响不大,也就是说需求量会减少,但幅度不大(需求完全无弹性是缺乏弹性的特例)。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需求者对价格变动不太敏感,税收向前转嫁较容易,所以绝大部分税负将向前转嫁给购买者。 (2)供给弹性与税负转嫁 供给弹性即为供给的价格弹性,是指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用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间的比率来表示。供给弹性与税负转嫁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分为完全无弹性、完全弹性、缺乏弹性和富于弹性四种情况来考察。 (3)税负转嫁与归宿最终取决于供求弹性的力量对比 从税负转嫁与供求弹性的相互关系可看出,现实中税负完全不能转嫁或完全可以转嫁的情况基本上不存在,常见的都是部分转嫁的情况,至于转嫁多少的问题由供求双方对价格变动的敏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