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社戏》把握表达方式的作用揣摩人物心理(原卷版).docx
PAGE2/NUMPAGES30
【跟着课文学阅读】同步阅读教与学(统编版)
第1课《社戏》
内容导航
【考点一:把握表达方式的作用】
【考点二:揣摩人物心理】
【考点针对演练】阅读篇目:《梅岭之恋》《泰山之春》《母亲的园子》
《风雪巡诊路》《妈,我是你的小六儿》《半山源一夜》《大河浩荡》《珠玑蚕豆》《重返乡下》《甜醅子》《故乡的桥》《一觉醒来是早晨》《墨香里的年味儿》
★考点一:把握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课标及教材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学生需要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并且能够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这为学习表达方式的作用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导向,即学生不仅要识别不同的表达方式,还要理解它们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从而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
部编本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导语进一步细化了这一目标,强调学生需要“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这直接指向了“学习把握表达方式的作用”这一考点。学生需要通过具体的文本学习,理解作者在不同情境下选择不同表达方式的原因及其效果。
二、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指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五种。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另外还适当运用议论、抒情和说明。
1.记叙
把人物的经历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表达出来称为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发丝,要重点掌握记叙顺序和记叙人称。
(1)记叙顺序: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2)记叙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①第一人称:从“我”的角度展开叙述,把故事情节通过叙述者“我”来传递给读者,直接面对读者叙述,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缩短文章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②第二人称,用“你”“你们”来叙述。使用第二人称来叙事的文章比较少,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但偶尔也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情感。
③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使用第三人称叙事的情况最为普遍,多用于一些情节曲折、篇幅较长的文章。采用第三人称,可使作者置身情节之外,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也可使作者以更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讲述故事;同时,读者也有更大的思考空间去冷静地分析事物。
2.描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1)从描写角度来看,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从描写内容来看,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其中,人物描写包括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等描写。
环境描写又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与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场所、风土人情、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的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时间,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推动、展开故事情节;为下文作铺垫;烘托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题思想。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人物和主题。
(3)从描写的宏观、微观性来看,可分为细节描写和场面描写,其中以对细节描写的考查为主,对场面描写的考查较少涉及。
细节描写是指对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做的具体、细致的描写。
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推动)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以及烘托环境气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3.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直接对叙述内容发表见解、表明态度,或从个别事物中说明它的普遍意义,使读者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为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引起读者共鸣服务的。善于抓住议论,分析它与记叙、描写的关系,能较快地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记叙文中的议论能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揭示某种道理,使文章的中心思想得到鲜明的表述;记叙文中恰当地穿插议论往往能使文章锦上添花,深化文章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段与段之间的议论,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4.抒情
抒情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是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理),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作者的情感。
直接抒情的作用:表达情感真切强烈,震动人心;节奏明快;感情直露,容易把握。
间接抒情的作用:表达情感婉转含蓄,蕴涵深厚;情与景(事、物)交融,情浓意深,感染力强。
5.说明
说明,主要是解说性状,直接说明事物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记叙文中插入一些必要的说明,是为补充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情,把事情讲得更清楚,同时也为中心服务。一般来说很少涉及此知知识点。
三、常见考查形式
1.判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