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执业医师(含助理)资料第三单元 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单元 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
一、流行病学概论 (一)流行病学定义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概括起来有以下四层意思: ①研究对象是人群; ②关注的事件包括疾病与健康状况; ③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评价效果; ④目的是防治疾病、促进健康。 (二)流行病学的原理、基本原则和方法 1.流行病学基本原理 (1)分布论:分析疾病或健康状况在人群中的分布。 (2)病因论:探讨人群中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各种原因。 (3)健康-疾病连续带理论:机体由健康到疾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4)预防控制理论:根据疾病发生、发展和健康状况的变化规律,疾病预防控制可以采取三级预防措施。 (5)数理模型。 2.流行病学的基本原则 (1)群体原则 (2)现场原则 (3)对比原则 (4)代表性原则 3.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描述流行病学:主要是揭示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现象。 (2)分析流行病学:主要是找出影响分布的决定因素。 (3)实验流行病学:主要是研究并评价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中的预防干预措施及其效果。 (4)理论流行病学:是通过对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与影响因素之间内在关系的深入研究,建立数学模型以描述疾病流行规律、预测疾病流行趋势、检验疾病防治效果。 (三)流行病学的用途 1.描述疾病及健康状况的分布; 2.探讨疾病的病因; 3.研究疾病自然史,提高诊断治疗水平和预后评估; 4.疾病预防控制及其效果评价; 5.为医学研究提供科学方法。 二、流行病学资料的来源与疾病分布 (一)健康相关资料的来源 根据信息的来源可将数据分为三类: 1.常规的工作记录:如医院门诊病历、住院病案资料、健康检查记录、病理检查、各种物理学检查及医学检验记录、有关科室的工作记录等、户籍与人口资料、医疗保险资料等。 2.专题科学研究工作所获得的现场调查资料或实验室研究资料: 现场调查研究是对特定对象群体进行调查,影响被调查者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研究者只能被动地观察和如实记录; 实验研究是以动物或标本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可以主动地加以干预措施。如疾病的病因学研究、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价、临床疗效分析、儿童生长发育调查等。 (二)疾病分布常用的测量指标 1.发病率 指在一定期间内(一般为1年)、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分子是一定期间内的某病新发生的病例数。分母是暴露人口,指有可能发生该病的人群,对那些不可能患该病的人,如传染病的非易感者(曾患某病的人)、有效接种疫苗者,不能算作暴露人口。 2.罹患率 与发病率一样,也是测量人群新病例发生频率的指标;与发病率相比,罹患率适用于小范围、短时间内疾病频率的测量。 3.患病率 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现患某病者(包括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患病率的分子包括调查期间被观察人群中所有的病例,分母为被观察人群的总人数或该人群的平均人口数。 4.续发率 又称二代发病率,指某传染病易感接触者中,在最短潜伏期与最长潜伏期之间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5.感染率 指在某个时间内被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6.病残率 指在一定的期间内,某人群中实际存在病残人数的比例。 7.死亡率 指在一定期间(通常为1年)内,某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其分子为死亡人数,分母为可能发生死亡事件的总人口数(通常为年中人口数)。 8.病死率 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患者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 9.存活率 又称生存率,指随访期终止时仍存活的病例数与随访期满的全部病例数之比。 (三)疾病流行强度 疾病的流行强度是指某疾病在某地区、某人群中,一定时期内发病数量的变化及各病例间联系的程度。 1.散发 某病发病率维持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无明显的时、空联系和相互传播关系,表现为散在发生,数量不多,这样的流行强度称为散发。 2.流行 指某病在某地区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散发)的发病率水平。疾病流行时,各病例间有明显的时、空联系,发病率高于当地散发发病水平的3~10倍。 3.大流行 当疾病迅速蔓延,涉及地域广,短时间内可跨越省界、国界或洲界。发病率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称为大流行。 4.暴发 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大量相同患者的现象。 (四)疾病三间分布的特征 1.地区分布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