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生理学之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66h.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第一节 概 述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第三节 胃内消化
第三节 胃内消化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
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
第六节 吸 收
第六节 吸 收
第一节 概 述
消化(digestion) 食物在消化道内进行分解
成为小分子的可吸收成分的过程。
■消化的方式有两种:
■
①机械消化: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将食物粉碎、
搅拌和推进的过程。
②化学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将食物大
分子分解成小分子的过程。
吸收(absorption) :消化后的食物成分透过
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消
化
过
程
示
意
总
汇
一、消化道平滑肌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1.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
2.富有伸展性
3.紧张性收缩
4. 自动节律性运动
5.对牵张、温度和化学刺激较为敏感
(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活动
1.静息电位
平滑肌的静息电位(RP )
约-50 ~-60mV ,主要由K+
外流形成的,并与钠泵的生电
作用有关。
2.基本电节律(慢波)
平滑肌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自发的周期性的去极化和复极
化形成的缓慢电位波动,称为慢波(slow wave)或基本电节律
(basic electrical rhythm,BER) 。
幅度的波动范围为5~15mV。慢波频率: 胃体处约3次/min ,
十二指肠约12次/min ,回肠约8次/min 。
◆慢波的产生机制:慢波电位起源于纵行肌和环行肌之间的
◆
Cajial 间质细胞,可能与生电性钠泵的周期性活动有关。
◆慢波的作用:能降低动作电位产生的阈值(使RP接近于产生AP
◆
的阈电位);是控制胃肠运动的起步电位。
3.动作电位(AP)
当慢波去极化达到阈电位(-40mV )时,就可产生一个或
多个动作电位,随后出现平滑肌的收缩。
动作电位多成丛出现,为1~10次/s ,每个动作电位持续时间
约10~20ms 。
◆动作电位产生机制:慢波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Ca2+通道
◆
开放→Ca2+ 内流→动作电位(AP) 。
二、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一)壁内神经丛
壁内神经丛又称为内在神经丛,分布于食管中段
至肛门的消化道壁内,也称为肠神经系统。
①肌间神经丛:位于纵行肌和环行肌之间,或称
欧氏神经丛,主要调节消化道平滑肌运动。
②粘膜下神经丛:位于粘膜层与环行肌之间,或
称麦氏神经丛,主要调节消化道分泌活动。
外来神经
副交感神经 消化腺细胞
和交感神经 粘膜下神经丛 内分泌细胞
↓↑
消化道内机械化 肌间神经丛 消化道平滑肌
学和温度感受器
壁内神经丛
(二)外来神经支配
1.躯体神经 口腔、食道上端和肛门外括约肌为躯
体神经支配。
2.自主神经(植物神经)
◆副交感神经 促进胃肠运动,促进消化腺分泌。
◆
◆交感神经 抑制胃肠运动,抑制消化腺分泌。
◆
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
(迷走神经、盆神经)
腹腔神经节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