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与对策.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与对策
摘 要 经济改革在我国推行数十年以来,市场因素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国有企业在股份制以及有限责任制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国有企业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而内部审计作为自我约束和监督的重要部分,在国有企业改革中,也会面临诸多风险。如何采取有效手段来避免风险,成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必须正视的问题。
关键词 国有 内部审计 风险
一、引言
针对企业的监督从监督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外部和内部监督,由于成本因素的限制,外部监督缺乏持续性。内部监督机构自身就作为企业的一个机构,能够实现对企业的持续监督。内部审计作为一种主要的监督方式,已经成为企业完善监督机制、改善治理结构的重要部分。然而国有企业中存在的计划经济因素,虽然在内部审计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缺陷也在逐渐暴露。
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独立性是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能够有效工作的重要前提,需要内审机构和被审计机构之间保持平行关系、互不统属。同时还要保持内审机构较高的管理层级,这样才能提高内审机构的独立性,保证审计效果。在现阶段,国有企业在内审机构的设置上,只有少数企业设立审计委员会直接对内审机构进行管理,或者由董事会直接管理。而大多数企业只是将内审机构的职能交由其他部门监管,如纪检、财务部门。这样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审职能的发挥,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效果。甚至还有的企业将内审机构视作一般的业务单位,并按照相同的标准对其考核,这样就更导致管理关系的混乱,容易导致内审机构和被审计对象之间产生利益关系,难以保障审计质量。
(二)审计管理体制难以适应信息化的环境
现在已经进入“互联网+”的时代,国有企业的内审工作也面临着信息化的挑战。这种挑战首先体现在专业人员的缺乏,在新时期,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财务、会计和审计知识,还要能熟练地操作各种会计软件并熟知互联网知识。但是,对于这种人才,国有企业在培养方面缺乏力度,在人才引入方面也没有很好的建树。使得在企业内部,缺乏复合型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审职能的发挥。其次,在检查方法上,国有企业也难以适应新环境。“互联网+”时代,很多流程都是在互联网上进行,不再像过去那样,有可以直接获取的、直观的会计核算过程。一旦审计人员错过一个环节,可能就会导致整个项目的监测力度下降。而且,在信息化环境下处理账务虽然更加快捷,但是舞弊的隐蔽性也大大增强,破坏性也越大。这种环境变化,也使得传统的审计方法很难适应新时期企业的经营情况。
(三)内审机构职能不明确
国有企业在股份制改革中存在的所有权不明确,在内审方面的表现是审计目标不明确。从表面上来看,大多的国有企业都有较为全面的内审体系,各种监督部门、审计部门和纪检部门等一应俱全。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主体地位的缺失,管理层对于内审并不重视,只有在国家或者上级机构检查的时候,才会对内审提起兴趣。平时只关注经营效益和自身利益,忽视了对内审部门的建设。这导致内审部门在国有企业中地位不高,很难真正起到监管的作用。而且,大多数国有企业的内审目标,依然是以纠正财务差错为主。
三、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增加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在实施内审的过程中,内审人员由于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往往被管理层的意志所左右,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内审部门的审查权往往流于形式,内审人员也会出于自身利益和前途的考虑,偏向于保护管理者利益。所以,提高内审机构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必要的,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面临的内审风险。国家作为企业的控股股东,必须在企业中确立主体地位,明确产权。对内审机构实施监督,确保其能够实际反映问题,并确立正确的审计观念,确保企业各部门人员树立合规意识,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将内审部门直接置于董事会管理之下,或者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让内审部门和其他部门脱离,禁止和其他部门有经济利益方面的往来,保证内审机构的独立性。而且,内审机构直接对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负责,还可以提高内审机构的权威性,保证在实施审计过程中,能够顺利得到被审计部门的配合。为了进一步加强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建议在实施审计过程中,由董事会安排审计计划并全程领导。可以让审计方法措施更具有针对性,减少内审被企业高层干预的现象,从而更好地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效果。
(二)重视信息化建设,加强专业培训
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企业的经营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国有企业必须要紧跟时代潮流,转变管理思想,避免被信息化浪潮淘汰。对此,企业必须做好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这需要企业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好准备:一方面,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