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感染性腹泻病的诊断治疗.ppt

发布:2017-08-24约4.86千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感染性腹泻病的诊断治疗 概 述 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据WHO统计(不包括中国)全世界每年有10亿人患腹泻病,其中5亿发生在第三世界,导致每年5百万小儿死亡。腹泻为第三世界国家小儿第一位常见多发病与死因。为此,WHO于1978年提出了全球性腹泻病控制规则,已在第三世界取得了显著成效,每年可减少100多万小儿死亡。 腹泻病在我国属第二位常见多发病(仅次于呼吸道疾病)。由于我国小儿营养状况与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小儿腹泻病死率已降至0.15%。 病原学 1986年和1988年七省一市对5岁以下急性腹泻患儿逐月检测2959例的粪便标本作了细菌、病毒与原虫等病原流行病学调查。七省示范县农村小儿急性腹泻病原依次顺序为:①致泻性大肠杆菌②轮状病毒③志贺氏菌④空肠弯曲菌。 北京市腹泻病原依次为:①轮状病毒②致泻性大肠杆菌③志贺氏菌④沙门氏菌。 上海市腹泻病原检测有所不同:1981~1984年小儿腹泻病原中志贺氏菌占首位,空肠弯曲菌第二位。1985年以后空肠弯曲菌跃居首位,志贺氏菌第二位。 以上差异与经济、文化、卫生条件剂地区特殊性有关。 诊断 1.诊断依据 (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2.病程分类 (1)急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之内 (2)迁延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至2个月 (3)慢性腹泻病:病程在2个月之上 3.病情分类 (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 4、病因分类 诊断和鉴别诊断 1、门诊病儿可根据腹泻病程、大便性状、大便的肉眼和镜检所见、发病季节、发病年龄及流行情况,估计最可能的诊断。如:急性水样便腹泻,多为轮状病毒或产毒素细菌感染;小儿尤其是2岁以内婴幼儿,发生在秋冬季节,以轮状病毒肠炎可能性大;发生在夏季以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可能性大。水样便或米汤样便,腹泻不止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结合疫情要考虑霍乱。 病人粪便为粘液便或脓血便要考虑细菌性痢疾;若血多脓少,呈果酱样,多为阿米巴痢疾。此外,要考虑其他侵蚀性细菌感染,如侵蚀性大肠杆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或沙门氏菌肠炎等。 2.病因诊断:在未明确病因之前,统称为感染性腹泻病(或肠炎),病原明确后应按病因学进行诊断,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霍乱、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致泻性大肠杆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蓝氏贾第鞭毛虫肠炎、隐孢子虫肠炎、真菌性肠炎等。 各种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特点 轮状病毒肠炎好发在6个月至2岁婴幼儿,6个月以下婴儿因为有母亲传给的抗体,一般少发病,即使发病病情也较轻;2岁以上小儿多数感染过轮状病毒(显性或隐性),体内有了抗体,所以发病率也明显降低。本病多发生在10、11、12、1月秋冬寒冷季节。 临床表现:轮状病毒肠炎的自然病程一般在7~10天。临床表现有发热、腹泻水样便,每日5~10次至10多次。伴轻度呕吐,呕吐常发生在发病头1~2天,随后出现腹泻。吐泻严重者多伴有脱水、酸中毒。40~50%的患儿伴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轮状病毒也可能是呼吸道感染的病源之一,并可通过呼吸道传播。 轮状病毒肠炎一般预后良好,近年来研究发现轮状病毒不单纯是肠道感染,而是全身性感染,可侵犯多个脏器。检测患儿血清,可发现50%左右心肌酶异常,提示有心肌侵犯。有少数患儿可合并暴发性心肌炎而猝死。因而对精神面色差、心律不齐、心音低钝的患儿应早作心电图与心肌酶检测,以发现并发心肌炎。 尚有报道,从脑脊液、胸水中发现了轮状病毒。 已知轮状病毒有A、B、C、D四个血清组。小儿感染的多为A组轮状病毒,成人则为B组。用核酸电泳检测又可分长链与短链两个亚型。用基因探针检测发现有13个亚型,所以小儿患轮状病毒肠炎后还有再感染其他型别轮状病毒的可能。 在病毒性腹泻中以轮状病毒肠炎发病率最高,症状较重。在中国小儿腹泻病病原构成比中,轮状病毒约占40%左右,位居小儿腹泻病原第一位。其他病毒肠炎尚有腺病毒、星状病毒、寇庄病毒、杯状病毒、诺瓦克病毒、小园病毒等,发病率较低,症状多数也较轻。 急性腹泻病的治疗 旧方法:(1)禁食(2)过多应用静脉输液(3)滥用抗生素 新方法:(1)预防脱水(2)纠正脱水(3)继续饮食(4)合理用药 1.液体疗法: 脱水的评估:脱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