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泻的实验室诊断.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感染性腹泻的实验室诊断 ;腹泻的定义;病例讨论;腹泻的病因;腹泻的病理生理;??腹泻的临床表现??;2.分泌性腹泻;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感染性腹泻的致病机制;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依据;2.临床表现
腹泻、大便每日≥3次,粪便的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亦可为粘液便、脓血便及血便;
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及全身不适等;
病情严重者,因大量丢失水分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3?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血便或脓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亦可有少量或无细胞。?
病原学检查:
病原确诊必须依据从粪便检出有关病原体、特异性抗原或特异性核酸,或从血清中检测出高效价的特异性抗体。
;一、细菌;二、病毒;轮状病毒;轮状病毒包括A~G 7个血清群,其中A群最为常见。
婴幼儿腹泻:由A群RV引起,因其多发生在秋冬寒冷季节,故亦称秋季腹泻。患者以4月龄~2岁婴幼儿多见,症状从轻度腹泻到严重的甚至是致死性脱水腹泻不等。
成人腹泻:由B群RV引起,无明显季节性,患者以20~40岁成年人多见。 ;2.肠道腺病毒(enteric adenovirus,EAdV):
主要侵犯5岁以下儿童,是引起婴儿病毒性腹泻的第二位病原体。;3.诺沃克(Norwalk)病毒:1969年在美国Norwalk市流行的急性胃肠炎患者的粪便中发现的,故得名。
成人与年长儿流行性非细菌性肠炎的主要病因。
尚不能在体外细胞中培养,无敏感动物模型。 ;4. 星状病毒( astrovirus):1975年从婴儿腹泻粪便中分离鉴定,引起胃肠炎。
易感者为5岁以下婴幼儿和老年人,5%~20%为隐性感染。; ;四、寄生虫
(一)阿米巴原虫
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为最重要的致病虫种。估计全球有5亿人感染阿米巴原虫,其中10%即5000万人表现为阿米巴病,每年死于阿米巴病者达4~11万人。 ;(二) 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病史摘要]; [体格检查];病例讨论;病例讨论;病例讨论; [实验室检查];病例讨论;病例讨论;病例讨论;1.急性细菌性痢疾 分为典型菌痢、非典型菌痢和中毒性菌痢三型。典型菌痢临床表现为腹痛、发热、水样便,后转为脓血黏液便,伴里急后重;非典型菌痢症状不典型则容易漏诊;中毒性菌痢多见于小儿,发病急,常在腹痛、腹泻未出现之前,呈现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往往造成死亡。
2.慢性细菌性痢疾 急性菌痢治疗不彻底,或机体抵抗力低、营养不良或伴有其他慢性病时易转为慢性。病程在2个月以上诊断为慢性菌痢,其特点为迁延不愈或时愈时发。
3.带菌者 部分患者可成为带菌者,因带菌者具高度传染性,故不能从事餐饮业及保育工作。;病例讨论;病例讨论;病例讨论;什么是带菌者?
机体在隐性感染或显性感染后,病原菌仍在体内继续存在并不断向体外排菌,称为带菌状态(carrier state) 。该宿主称为带菌者(carrier)。
带菌者是感染性疾病传播和流行中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带菌者的常见类型:
恢复期带菌者
慢性带菌者
健康带菌者
;病例讨论;微生物;菌群失调是指正常菌群发生定量或定性的异常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当菌群失调出现了临床症状,称为菌群失调症。
菌群失调也称比例失调。包括:
需氧菌与厌氧菌的比例失调 厌氧菌比例下降,发生感染。
耐药菌与敏感菌的比例失调 病人经抗生素使用后,敏感菌被杀灭,耐药菌相对增多,引起难治性感染。
原籍菌和外籍菌的比例失调 体??原籍菌明显减少,外籍菌比例增大,常引起严重感染。
;菌群失调分为以下三度: ;微生态失调的主要原因:;保护宏观生态环境
保护微观生态环境
增强机体免疫力
合理使用抗生素
使用微生态调节剂:益生菌、益生元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