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说明书-流量计标定-孔+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流量计的标定-孔+文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孔板流量计和文丘里流量计的操作原理和特性,掌握流量计的一般标定方法;
2、测定孔板流量计和文丘里流量计的流量系数的C0和Cv与管内Re的关系。
3、通过C0和Cv与管内Re的关系,比较两种流量计。
二、实验流程
1、流程示意图
2、流程描述
循环水槽—循环泵—阀门 F1—孔板流量计—文氏流量计—计量槽F2—循环水槽
└导流管 ┘
3、主要设备仪表参数
循环泵:全不锈钢1.5Kw 50-125
循环水槽:不锈钢1200×520×500 有效容积300升
计量槽:不锈钢300×580×560,有效横截面积0.1718m2,有效容积92升
孔板流量计:不锈钢标准环隙取压,工作管路内径=47mm,孔径=29.73mm,面积比m=0.4
文氏流量计:不锈钢,工作管路内径=47mm,孔径=29.73mm,面积比m=0.4
差压传感器:1151型 4—20mA输出,测量范围0—9.999万Pa,显示精度10pa
差压显示表:XMT-8000多功能数显表/808数显表
温度传感器:Pt100 航空接头
温度显示表:XMTD2302D,数显,显示精度0.1℃
4、本实验消耗和自备设施:
水:900升/年
电负荷:1.5 Kw
秒表:1块
三、实验原理
1、流体在管内流量及Re的测定:
流量测定一般有称重法、体积法和流量计法测量。本实验采用体积法:
式中:h1、h2—计量槽中接水前后的液面读数 [m]
q — 管内体积流量 [m3/S]
S — 计量槽横截面积 S=0.1718 [m2]
t— 接水时间 [S]。
式中:ρ、μ— 流体在测量温度下的密度和粘度 [Kg/m3]、[PaS]
d—管内径 d=47mm
2、孔板流量计
孔板流量计是利用动能和静压能相互转换的原理设计的,它是以消耗大量机械能为代价的。孔板的开孔越小、通过孔口的平均流速u0越大,孔前后的压差ΔP也越大,阻力损失也随之增大。其具体工作原理结构见右图。
为了减小流体通过孔口后由于突然扩大而引起的大量旋涡能耗,在孔板后开一渐扩形圆角。因此孔板流量计的安装是有方向的。若是方向弄反,不光是能耗增大,同时其流量系数也将改变,实际上这样使用没有意义。
其计算式为(具体推导过程见教材):
在使用前,必须知道其孔流系数C0(一般由厂家给出,教课书中只是原理性质,只作参考),一般是由实验标定得到的。其C0主要取决于管道内流动的Re和面积比m=A0/A,取压方式、孔口形状、加工光洁度、孔板厚度、安装等也对其有影响。当后者如取压方式等状况均按规定的标准时,称之为标准孔板。标准孔板的C0只和Re和m有关。
3、文氏流量计
仅仅是为了测定流量而引起过多的能耗显然是不合适的,应尽可能设法降低能耗。能耗是起因于孔板的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特别是后者。因此,若设法将测量管段制成如图所示的渐缩和渐扩管,避免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必然大大降低能耗。这种管称为文氏管流量计。
文氏流量计的工作原理与公式推导过程完全与孔板流量计相同,但以Cv代替C0。因为在同一流量下,文氏压差小于孔板,因此Cv一定大于C0。
在实验中,只要测出对应的流量q和压差ΔP,即可计算出其对应的系数Co和Cv。
4、孔板与文氏比较
共同点:⑴、原理及计算公式相同;⑵、C0(Cv)随Re的变化的规律是一致的,既:C0(Cv)随Re的增大而逐渐趋于稳定,当流量达到一定时,C0(Cv)不再随Re增大而变化,为一常数。这也是孔板流量计或文氏流量计的适用范围。
不同点:⑴、同一流量下,孔板能耗远高于文氏,这也可从差压度数上验证;⑵、孔板测量精度高于文氏;⑶、孔板C0随Re变化的稳定段很短,使用下限比文氏管低;⑷、同一m值下,Cv>C0。
规律见下页图。
四、操作步骤
1、熟悉:按事先(实验预习时)分工,熟悉流程,搞清各仪表设备的作用。
2、检查:循环水槽内罐满清水,检查泵调节阀是否关闭。
3、开车:启动离心泵(检查三相电及泵是否正常转动)。开启仪表电源。
4、排气:缓缓打开调节阀F1到较大值,打开两个差压传感器上的放空阀,排除管路内气体。当看到引压管路无气泡,可关闭差压传感器上的放空阀,再关闭管路调节阀F1。判断引压管内空气是否排净,看两个差压显示表上的压力是否为零,一般压差在-0.01—+0.01万Pa之间即可认为气体排净。若超过此范围有两种可能,一是气体没有排尽需重新排气操作,二是由于仪表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