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用互动,实践为先”之教学方法探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学用互动,实践为先”之教学方法探讨
在普及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新形势下,教学对象与教育目标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特征是教学对象层次增多,教学目标更加具体,教育与就业实现无缝接轨,而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根本就满足不了这种多层次多目标的教学需要,于是在许多课程教学和教学环节中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被动局面。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变“难教难学”为“易教易学”,对广大的教育教学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来说,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成为挑战传统教学模式的第一要务。经过多年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实践,笔者逐步总结出“学用互动,实践为先”的教育观念和“实践→理论→实验→实践→理论→实验……”的教学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职业技术院校类大学生时,明显改善了效果,下面就笔者对教改的认识和“实践→理论→实验→实践→理论→实验……”的教学方法作一介绍。
一、多层次多目标的教学要求
过去,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基本上分为本科生教育与专科生教育两个层次,对这两个层次教育部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各大学在贯彻实施过程中相对比较稳定。改革开放以来,为尽快适应新经济快速增长对各类高等专门技术人才的需求,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教育部先后升格了一批院校并批准新成立了一批大专院校,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各大学普遍扩招后,我国的大专院校事实上已经打破了两个相对稳定层次的格局而形成多层次教育的局面,本科院校中新学院新专业建设及专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专科院校中本科层次的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中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等等,同一专业的教学起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相去甚远,教学目标和要求事实上也很不一致,课程合并,教材改革,虽然确实涌现出许多优秀品牌“精品课程”和“规划教材”,但众多的“精品课程”和“规划教材”也是千差万别,更加加剧了培养目标的多样化。
形成这样一种多层次多目标的教学形势对不对,好不好呢?不少人对此颇具微词。笔者认为这种教学势态的形成其实是很正常的,教育永远是服务于经济建设需要的,这种教学势态的形成正好说明了这一点。经济建设需要多层次多能力多类型的人才,教学部门就要培养出各种层次各种类型各种能力的人才,市场细分之后,人才也需要细分,专业也需要细分,培养的“宽基础”“万金油”“什么都能干什么都干不好”的人才渐失市场之后,一定要有新的“专门化”“专业化”“与企业零接轨”的人才培养方式。这就是目前多层次多目标教育的现实情况,任何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都不能脱离开这一现实。
二、“学用互动,实践为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
当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从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走向多层次多目标培养方式后,教学对象中出现了一大批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直接面向企业一线的高职学生,这些学生的共同特点是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在中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分散,但他们普遍身体素质较好,思维活跃,善于交流,上大学后有一种时间紧迫感,希望将过去失去的补回来,学习热情与积极性非常高。对于这部分学生,若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先理论后实验按章就节地进行教学,笔者发现很难保证大多数同学正常完成教学计划,而且很容易造成班里同学两极分化。少数学习较好的同学总感到课程内容不够学,而大多数同学则感到较为吃力。首先对理论教学感到仿佛又回到从前一样,其次对单调的纯验证性质的实验无论做出或做不出都不是积极主动地想方设法完成,而是像抄作业一样敷衍了事,久而久之失去学习兴趣,导致人生坐标的盲然,不能有效地利用大学这一段人生经历中最为宝贵的时光。针对这一大类学生的实际情况,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将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
笔者尝试过许多方法,如采用案例教学法由浅入深地讲解难点重点课,调整授课课序、删繁就简讲解理论核心课,整合零散实验为项目实验提高实验兴趣,增加专用实验设备提高实验效率,虽然所有这些方法的应用对课程的改进都有所帮助,但效果平平,与改进付出的代价相比,回报实在是太有限了!难道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只能如此吗?有没有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怎样才能改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回到经典的教学理论中寻求答案: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把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教师才能起到导的作用,因此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分析学生不主动的原因主要是直接看不到课程内容的用途,实验课程中的成就感不强。如何增强这两方面的意识呢?笔者想到了产品。并在普遍认为“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进行试验,结果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有“柳岸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笔者将这种方法总结为“学用互动,实践为先”的教育观念和“实践→理论→实验→实践→理论→实验……”的教学模式。所谓学用互动,就是边学边用,学点用点;所谓实践为先,就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