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山东省淄博市2006-2007学年度高三文科综合第三次模拟考试卷.doc

发布:2015-08-11约1.22万字共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山东省淄博市2006-2007学年度高三文科综合第三次模拟考试卷 第I卷(必做,共100分) 下图为我国东部沿海某城市年降水量分布图,该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全市山地占陆城面积的24.9%,丘陵占25.2%,台地占1.5%,谷地占8.1%,平原占40.3%。据此并结合读图完成第1—2题. 1.对该城市年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的描述,最准确的是 A.南多北少,西多东少 B.西南多,东北少 C.从西南向东北道减 D.由西南部山区向东北部平原,降水呈递减趋势 2.关于该区域气候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B.受冬夏季风的交替影响 C.受锋面活动和气旋活动的影响 D.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和影响 读下图,完成第3—4题。 3.关于图中甲谷地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断层形成的下陷 B.由断层形成的隆起 C.由向斜形成的下陷 D.由背斜形成隆起 4.图中城市形成的自然区位因素,主要是 A.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 B.矿产资源丰富 C.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D.农业比较发达 下图为1951~1997年间,黑龙江省年平均气温、水稻单产和种植面积的逐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第5—6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水稻种植面积变化、单产与温度变化完全成正相关关系 B.水稻种植面积变化略滞后于气温变化 C.水稻单产随种植面积增加而增加 D.水稻单产与温度变化成负相关关系 6.图示地理事象的变化,将要带来的影响是 A.有利于改善中高纬区域的生态环境 B.使世界粮食大面积增产 C.使适宜种植业生产的地域扩大 D.有可能促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读下图完成第7—8题。 7.图中显示的地理含义是 A.聚落人口规模越大,其数量就会越多 B.聚落人口规模越大,其数量就会越少 C.聚落人口规模越小,其数量就会越多 D.聚落人口规模越小,其数量就会越少 8.关于城市体系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各规模等级的城市之间,没有合适的比例关系 B.等级越高的城市,多位于城市群的边缘地带 C.合理的城市体系结构有利于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 D.城市规模等级模型呈倒金字塔型 中共成立后,为争取国家独立和富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回答9—10题。 9.“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党的缔造者之一董必武同志写的一首诗。诗中所暗喻的事件和人物是 A.中共一大 王尽美 B.五四运动 陈独秀 C.中共三大 邓恩铭 D.八七会议 瞿秋白 10.以下两幅图反映了一个共同的历史教训是 A.必须尽快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B.要以夺取大城市为中心任务 C.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D.必须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随着世界整体化的发展,中国对世界的认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回答11—13题。 11.《海国图志》中记载:“(某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日爵房,一曰乡绅房。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择有才识学术者处之。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之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这段文字描述的制度最有可能是 A.英国的议会制 B.法国的共和制 C.美国的三权分立制 D.德国的立宪君主制 12.“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自然资源的发现 B.中西交流的加强 C.工业革命的需求 D.世界市场的形成 13.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米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一半……这好象是一个奇怪的结局。”这一结局“奇怪”的根源是 A.清政府继续实行闭关政策 B.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 C.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于东南沿海地K D.鸦片输入削弱了国人购买能力 外交活动反映各国的对外政策,体现其国际影响力。回答14- 15题。 14.“在过去的半多个世纪中,中非(中国与非洲)高层互访达800多起,在共同的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斗争中进一步加深了友谊;迄今,中国已同48个非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与非洲的上述外交关系反映 A.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