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ppt

发布:2016-06-19约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历史文化 名镇名村保护研究 ——以成都周边为例 从 1982 年我国公布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至今已有 30 年的时间,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陆续公布了 6 批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截至 2014 年 3 月 7 日,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 123 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共 252个和历史文化名村 276 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已经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三个阶段 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兴起 1982 ~ 1994 年 1982 年是重要的一年,国家颁布第一部《文物保护法》,正式建立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公布了第一批 24 个历史文化名城、第二批 62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在文革以后迎来崭新的开始。1989 年颁布《城市规划法》,强调城市规划应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二、历史文化街区深入保护 1995 ~ 2002 年 随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发展,越来越认识到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层次。 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全面保护 2003 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 22 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标志着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正式进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2005 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见》和 2007 年颁布的《城乡规划法》和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明确了要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2008 年国务院颁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标志着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已经全面进入法制化轨道 。 2011 年,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开展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检查工作,是我国自 1982 年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以来的第一次全国范围的检查,有力地促进了各地的保护工作。 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回顾 成都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 24 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迄今已有 4500 年以上的文明和2300 多年的建筑史。 成都市域现有各级历史文化名镇 25 个,其中,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5 个,分别为: 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 成都市大邑县新场镇 成都市龙泉驿洛带镇 成都市邛崃市平乐镇 成都市双流县黄龙溪镇 成都周边古镇有其鲜明的川西平原特点。其江源地理环境特征明显、古镇建筑多样化、农耕生活气息浓郁,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川西人文聚落,是成都市重要的历史文化本底。 成都周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类别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 成都市历史文化名镇 历史文化名镇名称 龙泉驿区洛带镇、邛崃市平乐镇、双流县黄龙溪镇、大邑县安仁镇,大邑县新场镇 新都区新都镇、新都区新繁镇、青白江区城厢镇、崇州崇阳镇、崇州市元通镇、崇州市怀远镇、崇州市街子镇、邛崃市临邛镇、邛崃市茶园镇、金堂县五凤镇、蒲江县西来镇 温江区寿安镇、彭州市白鹿镇、彭州市新兴镇、彭州市小鱼洞镇、邛崃市火井镇、邛崃市大同镇、郫县唐昌镇、新津县永商镇、金堂县土桥镇 成都 25 个历史文化名镇均坐落于成都平原或丘陵,城镇选址及城镇形态与所处的环境紧密结合,具体表现在二个方面: (1)与川西地域的地形地貌相融,临水而不亲水,靠山而不进山。成都周边古镇都临水,平坝的古镇,为避水患,近河而又不靠河,如安仁镇等;丘陵山地的古镇,因山上缺水、交通不便,均建于山脚下临水之平地上。如黄龙溪镇、平乐镇、洛带镇等。因江源河流落差大、水流急,亲水性差,与江南古镇河道街道相依的特点迥然不同。 (2)城镇依河道一侧布局, 一条主街垂直串联众多街巷 的自然布局形态。天府古镇 因江源河流自然条件的制约, 只能依河道一侧而建,多数 为一条主街,主街依地形蜿 蜒曲折,从主街垂直延伸形 成多条街巷。 成都周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成都历史文化名镇具有明显的江源地理环境特征。成都市域主要有岷江、沱江两条河流由北向南流经,水系发达,河流交错。由于岷江、沱江两条河流都属长江源头的重要支流,河流河面宽、落差大、水流急的特点明显,因此为适应特殊的自然地域环境,天府古镇对地形地貌的依赖性较大。 明清时代“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兴起,使得不少古镇得以重建,故现今天府古镇中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风格,例如双流县黄龙溪古镇、龙泉驿区洛带古镇 安仁古镇——公馆式古镇 始建于唐朝,现存的旧式街坊建筑多建于清末民初时期,尢以民国年间刘氏家族鼎盛时期的建筑最多,风格中西式样结合,庄重、典雅、大方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