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研究所.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
1999年
指导老师 毛寿龙
中国气象部门体制变革的公共经济学分析
张 晶
导 言 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制约和困难,一方面公用事业经营效率低下,宏观调控不力,投资不足,发展缓慢等现象随处可见;另一方面“爱护公物,人人有责”这句家喻户晓的行为准则已很难再唤起共和国新一代公民的“共鸣”,过度消费和资源浪费问题突出。如何适应形势,改变机制,谋求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无疑是继政府机构改革之后又一项重大改革。罗干同志在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中提出了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初步设想,即除教育单位和极少数需要由国家财政拨款的以外,其他事业单位每年减少国家财政拨款三分之一,争取三年达到自负盈亏。指出了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方向和目标。但是事业单位毕竟与机关和企业有着显著不同的自身特点,门类繁多,情况复杂,不能一个模式、一刀切。
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长期国家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中国气象部门,内部机构林立、队伍庞大。由于国家财力有限,经费增长缓慢甚至消减额度,全国气象部门出现了严重的资金紧缺,个别地区维持工资发放已是捉襟见肘,何谈建设和发展事宜。与此同时,计划体制固有的低度创新效率在气象部门同样存在,缺乏适销对路的气象服务产品和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因此尚未建立完备的气象服务市场,气象信息产品的巨大经济价值不能充分实现。加快改革步伐,顺应发展需求,解决主要矛盾,迎接世界气象服务商业化的挑战成为当前中国气象部门的首要任务。本文将概述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运用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探讨气象事业发展的基本思路:首先,回顾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成长和20年来所走过的改革探索之路,理清成功经验和效率损失,为气象部门准确定位,确定改革的预定目标。其次,对气象服务进行分类,论述气象服务市场化的理论依据,借鉴国外气象部门组织运行体制的经验,明确气象服务商业化的发展方向,结合中国气象服务整体水平较低和市场混乱的实际情况,确定部门内部竞争与适度开放相结合的过渡政策;从政府职能界定和提供公益物品的角度为基本气象业务系统(包括大部分公益气象服务内容)列入财政拨款事业单位进行理论论证,探讨基本业务系统效率提高的基本思路。最后,本文还阐明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包括人事、科研制度改革以及气象行业管理法规、气象信息产业政策的建立等。
第一节 发展的现状与困境
气象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职业。按照《国际气象词典》(WMO,1992年)上所说,气象是“研究大气及其现象的科学”,气象部门是“国家或区域的气象技术、科学和管理组织,其活动涉及气象学的理论和实用中的各个分支”。中国气象是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宗旨的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其主要职责是通过监测地球大气环境,预报预测天气气候变化,保护和利用气侯资源,为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气象服务。气象在中国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民间一些观云测雨方法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新中国气象事业是在建国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外国在中国建立的气象台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初主要是为空军飞行作气象保障。几十年来,随着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气象部门承担的的任务也在发生着变化。目前,中国气象部门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承担的主要任务有五项:
1、气象探测。遍布全国的2600多个台站组成的气象综合探测系统承担着包括气侯、天气、高空气象、航空气象、农业气象、太阳辐射、天气雷达、气象卫星、大气本底等连续定时大气探测,提供国内外气象机构进行预报服务以及政府和其他部门工作所需要的基本资料。气象综合探测系统是整个气象工作的基础。
2、分析预测。气象事业单位承担着气象信息综合诊断分析、短时预报、短期预报、中期预报、数值预报、气侯监测诊断、气候影响评价、气侯应用分析、气侯资源评估利用、气候预测、农业气象、海洋气象、航空气象等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任务。
3、气象服务。气象事业单位通过发布天气预报警报,承担着为政府决策和人民群众生活提供重要的决策气象服务和公众气象服务任务。此外还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特别是农业以及水利、交通、能源、环保等基础性行业提供服务的重要任务,气象服务的领域已经拓宽到100多个行业和部门。
4、气象事业单位承担着人工影响天气的重要职能。在开发空中水资源,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5、基础研究。大气是整个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为基础研究积累和提供气象资料也是气象事业单位的重要任务。
为了圆满完成所承担的任务,更好地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广大的全国气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