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3 论握手课件.ppt

发布:2017-04-24约字共2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3 论握手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课文图解 整体感知 1.熟记重点字词在文中的含义。 2.学习并运用摆事实与正反对比两种论证方法,学习从身边小事中挖掘生活大道理的手法。 3.体味作者倡导的热情友善的待人接物之道,建立和谐的社会交际圈。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课文图解 整体感知 1.连线作者 莱·亨特(1784—1859),英国评论家、散文家和诗人。 2.写作背景 握手是一种常见的礼仪,但人与人之间、团体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都赋予这个动作丰富的内涵。一般说来,握手往往表示友好,是一种交流,可以沟通原本陌生的情感,可以加深双方的理解、信任,可以表示一方的尊敬、景仰、祝贺、鼓励,也能传达出一些人的淡漠、敷衍、逢迎、虚假、傲慢。团体领袖、国家元首之间的握手则往往象征着合作、和解、和平。握手的次数也许数也数不清,印象深刻的可能只有几次:第一次见面的激动,离别之际的不舍,久别重逢的欣喜,误会消除、恩怨化解的释然,等等。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课文图解 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课文图解 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课文图解 整体感知 3.词语积累 (1)笑容可掬:笑容露出来,好像可以用手捧住,形容笑得明显。 (2)点头之交:交情甚浅,见了面只不过点点头而已。 (3)肺腑之言: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话。肺腑,借指内心。 (4)游移不定: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游移,摇摆不定。 (5)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 (6)谈笑风生: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 (7)受宠若惊:受到过分的宠爱待遇而感到紧张不安。 (8)谨言慎行:说话做事都谨慎小心。 (9)晤见:会见。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课文图解 整体感知 4.词义辨析 (1)施行 实行 辨析“施行”表示按照某种方式或办法去做,“施行”的内容较具体,还可指法令规章等公布后从某时起发生效力;“实行”指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实行”的内容较抽象。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课文图解 整体感知 (2)萍水相逢 不期而遇 辨析都有“偶然相遇”的意思。“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只能用于人。“不期而遇”指没有约定而意外遇见。一般指相识的人,还可用于车船的相遇等。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课文图解 整体感知 (3)不以为然 不以为意 辨析“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不以为意”指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的态度。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课文图解 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概括课文的大意。 提示:本文通过列举握手的两种失态现象,分析其内在思想因素,由此得出结论——无论待人接物还是处世立身,热情友善当为首选之道;即使有不愿握手的傲气至少也当堂堂正正做人处事。 2.第二段中“对方的手不知为何只有矜持,甚至显得忧郁”“这情形颇似挽着一位陌生的淑女就座”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提示:分别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描绘出了与唯诺谦卑、手欲伸欲缩之人握手的尴尬情形。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课文图解 整体感知 问题导学 写法探究 积累与运用 1.作为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议论,也可以叙事)的代表,本文在选材上有何特色? 提示:本文属议论性散文,为了表达作者的见解,主要选用了握手这一生活细节(几种握手的情形、两位先生因人们对其握手态度不满而采取的不同处理方式)为论据,明辨事理,加强议论,语言准确生动,内容充满理趣。 2.作者是怎样围绕“握手”展开议论的? 提示:首先提出生活中两种握手的失态,一是见手即握,一是唯诺谦卑的握手;然后作者提出对两种握手的看法,明确提出“我倒更倾向于与人热情握手”“热情友善应当被奉为至理”等观点,并进行了具体阐述;最后以两位先生握手的变化为例,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 问题导学 写法探究 积累与运用 自主探究 有人认为作者已经从生活现象的角度谈了两类握手的“失态”行为,从而引证了自己的论点,所以文章最后一段对两位先生的叙写属于画蛇添足。你是怎么认为的? 观点:文章最后一段对两位先生的叙写不是画蛇添足。文章是从两种握手的“失态”现象写起并引出作者的观点,但作者在论述了自己的观点:后,并没有立即停笔,而是由“肯定这一点”和“可是,事实并非如此”两个角度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并指出了不愿握手的原因是傲气,即待人接物傲慢或对人不信任。如果文章就此搁笔,则显得较为突兀,所以作者援引两位先生的例子继续对自己的观点予以证明,以显文章丰厚,论述严密,结构缜密。并且我们从第一位先生的“翻然改变”中,也能看到作者对“热情亲切”,暗含了褒许之意;而对于后者的“我行我素”,作者却说“但因此倒也显堂堂正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