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水箱液位串级PID控制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串级控制系统.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上、中水箱液位串级PID控制实验
一、实验目的
掌握串级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掌握串级控制系统的投运与参数整定方法。
研究阶跃扰动分别作用在副对象和主对象时对系统主被控量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
AE2000型过程控制实验装置、万用表、上位机软件、计算机、RS232-485转换器1只、串口线1根、实验连接线。
三、实验原理
上水箱液位作为副调节器调节对象,中水箱液位做为主调节器调节对象。控制框图如图1-1所示:
图1-1上、中水箱液位串级控制框图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
设备的连接和检查
打开以丹麦泵为动力的支路至上水箱的所有阀门,关闭动力支路上通往其它对象的切换阀门。
打开上水箱出水阀和中水箱的出水阀开至适当的开度。
检查电源开关是否关闭
2、系统连线
系统信号的连接如图1-2所示。
图1-2实验接线图
将上水箱液位信号接至8017的AI0通道,将中水箱液位信号接至8017的AI1通道。
将8024的AO1通道接至气动调节阀的控制信号输入端。
电源控制板上的三相电源空气开关、丹麦泵电源开关打在关的位置。
3、启动实验装置:
打开电源带漏电保护空气开关。打开电源总开关,电源指示灯点亮,即可开启电源。打开单相泵电源。
启动计算机DDC组态软件,进入实验系统相应的实验
建立工作点
a、将副回路的PID控制器设成手动
单击实验界面中的副回路PID控制器标签打开副回路PID控制器界面,然后单击副回路PID控制器的“手动”按钮
b、设定工作点
c、动态特性测试
单击副回路PID控制器界面中MV柱体旁的增/减键,设置MV(U1)的值进行对象动态特性测试(参见已做过的实验)
给MV一个阶跃, 将1号和3号水箱的液位变化数据记录在表1中:
时间 MV的阶跃值(%) 3号水箱液位值(cm) 1号水箱液位值(cm) 根据实验数据用两点法建立3号和1号水箱的传递函数,作为PID初始参数计算的依据。
整定串级的副回路
设置PID参数
根据对象特性,查表计算PID初始参数,P= I= D=,并将参数输入到控制器中,并进行微调,使内回路控制效果达到最佳。
将控制器设成自动状态
保持模式为本地模式
单击副回路PID控制器界面中副回路PID控制器的“自动”按钮
整定串级的主回路
前提:等液位稳定后
将控制器设成手动状态
单击主回路PID控制器界面的 “手动”按钮
设置控制的输出值
单击MV柱体旁的增/减键,设置MV(Z1)的值,使其与副回路PID控制器的设定值相等。
设置控制器PID参数
根据对象特性,设置
P= I= D=
并将参数输入到控制器中,参加前面实验
将控制器设成自动状态
单击主回路PID控制器的“自动”按钮
串接两个PID控制器
将串级副回路的PID控制器设置成“远端模式”
此时,串级主回路的输出值便作为串级副回路的设定值。
串级PID控制器的控制效果
通过“实时趋势”或“历史趋势”窗体可以查看趋势曲线;
根据趋势曲线,从超调量、过渡时间和衰减比等方面对控制效果进行评估
当达到或接近期望效果时,跳到第9步。
根据控制效果,调整PID控制器参数
当控制效果不佳时,重新将控制器设置成手动,根据调节规律
跳转到第5步,继续实验。
数据记录
记录控制的调节参数,并利用趋势窗体查看控制效果,并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时间 副控制参数 P I(s) D(s) 主控制参数 P I(s) D(s) 超调量(%) 过渡时间(s) 效果评估
结果分析
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依据超调量、过渡时间和衰减比等特性参数评估串级控制的效果。
五、注意事项
实验线路接好后,必须经指导老师检查认可后方可接通电源。
系统连接好以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运行串级控制实验。
六、思考题
串级控制相比于单回路控制有什么优点?
为什么串级控制系统在加了副回路控制后控制量得到较大提升?
串级控制系统应如何投运?
串级控制系统参数应如何整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