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3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PAGE
11-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结合实例,解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1.结合资料,绘制示意图,分析河谷的形成与演化。(综合思维)
2.通过观看、实地走访,把握河流积存地貌的分布与特点。(地理实践力)
3.举例分析地貌形态对聚落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1.河谷的演化过程是什么?
2.河流的积存地貌有哪些类型?其分布特征是什么?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有何影响?
一、河谷的演化
1.主要作用:河流对流经的河谷不断侵蚀和积存。
2.河谷的发育过程及特点
发育阶段
侵蚀类型
地貌特点
初期
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
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形
中期
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
河流凹岸侵蚀,凸岸积存,河道更为弯曲,河谷拓宽
后期
连续向河谷两岸侵蚀
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形
推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河流发育初期,河流以向下和向河谷两岸侵蚀为主。 (×)
(2)河流向源头侵蚀,使河流长度增加。 (√)
(3)河流发育初期的河谷形态为“V”形。 (√)
(4)河流在凹岸积存,凸岸侵蚀。 (×)
[教材思考]你知道长江岸线镇江段为什么会持续向北推移吗?
提示:长江岸线镇江段地处长江下游的南岸,为凸岸,北岸为凹岸,凸岸积存,凹岸侵蚀,所以岸线不断向北推移。
二、冲积平原的形成
1.形成:被河流搬运的物质沉积下来,形成河流积存地貌。冲积平原比较典型。
2.冲积平原的类型
类型
位置
形成
山前冲积平原
山前
由冲积扇不断扩大,彼此相互联合而成
河漫滩平原
河流中下游
由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常沿河呈带状分布
三角洲平原
河流入海口
泥沙积存而成,面积宽敞
将冲积平原的类型及位置连线。
[特别提示](1)在分析侧蚀时应当分以下两种状况:
①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从地转偏向力上来解释。
②假如是弯曲的河道,应当依据凹岸与凸岸的情形来推断:凹岸侵蚀,凸岸积存。
(2)一般来讲,河流上游为侵蚀地貌,下游为积存地貌。但是,河流的上游也有积存地貌,如冲积扇、洪积扇等,河流的下游也有侵蚀地貌,如刚果河河口地势落差大,泥沙不易沉积,就没有积存成三角洲。
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与聚落分布:越往河流的中下游,城市越密集;多数乡村的分布也与河流有关。
2.冲积平原为聚落分布供应有利条件
(1)河流为聚落供应充分的生产、生活用水。
(2)河流作为交通运输通道,可便利聚落的对外联系和运输。
(3)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聚落供应丰富的农副产品。
3.河流地貌与聚落规模
(1)我国华北平原:耕地连片,聚落规模较大。
(2)我国江南水乡:耕地裂开,乡村的规模相对较小。
4.河流地貌与聚落分布——洪水淹不到的地方
(1)平原低地:聚落分布在河流沿岸地势较高的地方。
(2)山区河谷: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
[微思考]平原肯定是聚落密集区吗?
[提示]平原并不肯定是聚落密集区。在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不利,人烟稀有,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
[易错提示]一般而言,河流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积存,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常分布冲积平原等,受此影响,聚落的选址也不同。
河流的侵蚀与积存地貌
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中的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以及三座峡之间的香溪宽谷和大宁河宽谷所组成,全长193km。三峡两岸陡崖绝壁,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湍急,人们传颂:西陵峡滩多险峻,巫峡幽深秀丽,瞿塘峡雄伟壮丽。寥寥数语,概括出了三峡的景色。
问题1(综合思维)长江三峡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三峡地区地块上升,河流下切侵蚀而成。
问题2(地理实践力)三峡属于河流地貌中的哪一种?
提示:河流侵蚀地貌。
1.河谷的演化
河谷是由沟谷发育而成的,不同发育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主要方式与河谷形态不同。如下图所示:
2.典型的河流积存地貌——冲积平原
冲积平原是典型的河流积存地貌,包括三种常见的类型:山前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其形成机制和地貌特点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示意图
地貌特点
山前冲
积平原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渐渐降低,积存物颗粒由粗变细
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宽广
三角洲平原
多为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分布
结合“凸凹”二字理解凸岸和凹岸
下图把文字和河岸的外形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图中m、p处为凸岸,n、o处为凹岸。
1.图①②③示意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读图,回答(1)~(2